小子弹
一代宗师

[时事资讯] 图解电影之前的电影

-->

 “机器的社会性先于技术性。”——德勒兹

  仪器理论(apparatus theory)是现在几乎销声匿迹,但在70年代几乎称霸的电影理论。其基本关注点在于电影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机器的“放映”与“观看”的一面。比如说他们认为电影的剪辑技巧帮助观客塑造主体性,比如说他们认为黑暗的影院使观客的观影过程仿佛是进入一种梦境,比如说他们认为电影使观客混淆现实与电影中的虚构,等等。这不禁令我们想起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影院不正是那个囚禁我们,只给我们看到墙壁上虚假的投影的洞穴吗?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影是一门从古希腊开始就已经存在的技术,远早于它技术上的发明。

 



  而电影究竟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

  1895年3月19日,卢米埃兄弟拍摄了被广泛认为是“世界第一部电影”的工厂下班短片。

 



  但较少为人知的是,在1894年年底至1895年年初,远在大洋彼岸的大名鼎鼎爱迪生实验室已经拍摄出了被一部分人认为是“世界第一部电影”的短片。

 



  如果有兴趣,爱迪生的电影系列包括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片段,比如说打喷嚏的人,进行拳击比赛的猫,滑稽的追捕动作等等。

 



 



  那么,为何发明之王爱迪生没有被普遍认为是电影的发明者呢?让我们来到爱迪生的电影工作室。

 



  位于爱迪生工厂的这个非常独特的临时建筑,是几个小的住家形式重合而成的简单木结构。它通体覆盖着廉价的黑色防水沥青纸,因此也被称为“黑色玛莱亚(Black Maria,英文俚语中对黑色警车的称呼)”。它位于一个环形轨道上,朝南一面的顶盖可以打开,因此它可以在一天之内跟随太阳直射的方向,保证内部的光线最充沛。不同于卢米埃兄弟的室外拍摄,爱迪生电影的背景永远是黑色的,只给予表演者足够的光照。

 



  在某种意义上,“黑色玛莱亚”还原了电影“摄影机(camera)”原本的意义,即英文chamber的同源拉丁语——房间,因其本质上就是一间保证光线限量进入,以在平面媒介上捕捉画面投影的“暗箱(camera obscura)”。爱迪生的电影工作室与从暗箱原理延伸而来的摄影机充当着同样的角色。

 



  爱迪生发明电影机器来源于留声机的成功,使用相似的原理,在1893年已经完成。与后来影史上长期的“无声电影”时期相悖,从一开始就致力于音画同步,被他称作Kinetophone,“动声机”(全称Photokinetophone,“光动声机”)。

 



  这是一种一次仅供一个人观赏(窥视)的放映机器。大约也正是因为爱迪生的电影机器并不满足“放映”这一社会需求,因此,就算其满足了“会动的画面(motion pictures)”的条件,也并没有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最早的电影”。相反,卢米埃兄弟改良的“动画(cinématographe)”(cinémat-,“动”;graphe,“书写”),既可以手动操作(爱迪生的摄影机只能依靠电源运动,因此难以移动,只能进行室内摄影),又可以实现放映功能,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爱迪生一直没有足够的商业嗅觉,认为一人观看一次的窥视箱更能赚钱,因此错过了推广的机会。即使他几年之后以“Kinetoscope(动视机)”的名义推出了可以放映的电影模式,但仍然是作为“家庭分享”而非大众观赏。且为时已晚,爱迪生的电影系统最终在商业上失败。

 



  我们今天所称的“电影艺术(cinema)”,就来自卢米埃兄弟的“动画(cinématographe)”,而非爱迪生的“动声机(Kinetophone)”或“动视机(Kinetoscope)”。“电影”的另一个名字“motion picture(movie)”也与之同源(“动”+“画”)。因此,在各种意义上,爱迪生都失去了电影之父的地位。这无疑是证明了“仪器理论”的中心论点,即电影的核心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其“放映”的社会性质。

  如果我们回到19世纪末期,我们将需要调整我们的认知结构。我们的概念中,没有一个统一的“电影”概念,而是有一系列不同的新奇的视觉机器。

  比如说,在某种角度上也被誉为“电影的始祖”的“时间摄影(chronophotographie)”。

 



  以及其创始者étienne-Jules Marey的“摄影枪”。

 



  我们也有“时间摄影的爱迪生”——同时期的英国人Eadweard Muybridge。尽管他从未使用过“时间摄影”这个词,但他的作品可能比Marey本人的更经常作为“时间摄影”的代表。

 



  Muybridge发明的“早期电影”叫做“动物运动视机(zoopraxiscope)”,近似我们熟知的动画片原理。

 



  与之相近地,我们有1887年的“电力快速视机(electrotachyscope)”。

 



  其它的,我们有“活视机(bioskop,1895)”、“活画(biograph,1896)”、“活视机(bioscope,1897)”、“活摄影机(biokam,1899)”等种种类似的早期电影机器。详情请见此页面:http://www.victorian-cinema.net/machines,不作一一列举。

  如果它们都保存到了今天,我们对电影的称呼(和翻译)或许将会混乱不堪。所幸,中文的“电影”似乎并非对任何既有外文称呼的直译(日语中电影早期称“活动写真”,便为motion picture直译。日本老牌电影公司“日活”也由此而来)。

  如果我们再往回一个世纪,我们将会发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电影已经在没有电力的时代存在。

  电影诞生一个多世纪之前的1792年,人们已经建成了第一间“全景室(panorama)”——一个专门为观看幻象而制造的室内空间。在这个类似于边沁“环形监狱”的空间里,人们被墙壁上虚拟的景观包围,凝视着四周,想象自己到了另一个本不可能去到的时空……

 



 



  1789年,“幻影景(phantasmagoria)”在巴黎展示。通过将骷髅、魔鬼、幽灵的景象投影到半透明的屏幕上,并可调整缩放大小和切换画面,造成了亦真亦幻的冲击性的效果。

 



 



  而它的技术基础,则可追溯到17世纪中期已经发明的“魔幻灯笼(Magic Lantern)”投影技术,利用油灯/蜡烛与透明画片在黑暗中投出影象。

 



 



  ——这个“魔幻灯笼”,就是我们今天仍然熟知且每天都在使用的“幻灯”片的全名。

  1822年,日后将发明摄影术的前身——“银版摄影(daguerreotype)”的达盖尔制造了“透视景(diorama)”。

 



  通过对背后光线的控制,同一面透明画像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性,达到模拟时间流逝的效果。

 



 



  透视景相比全景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在于:观看者坐定,不再移动,变化的是景观本身;同时,被观看的景观因为加入了光线魔术,成为了更加虚拟的一种奇观。这是否已经是一种“电影前的电影”呢?

 



  而这一技术又依赖于一种称为“透明景(diaphanorama)”的技术,即通过背后的光线给予透明画片更加震撼的视觉效果。

 



 



  这项技术的应用是不是也一直延续到了最近呢?——就在我们小时候玩的玩具相机里的透光画片中。


#1楼
发帖时间:2016-01-12 20:41:01   |   回复数:4
make911
一派掌门
2016-1-12 #2楼
zk13145201
一代宗师
谢谢分享~~~感谢发布~~~顶~~~
2016-1-13 #3楼
ALLEN820213
隐世仙人♂
感谢楼主分享!!!
2016-1-25 #4楼
jokingcheung
超凡入圣№
谢谢分享
2020-2-19 #5楼
游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