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炎辉
一代宗师

[时事资讯] 诺奖揭秘:每1秒钟就会有1万亿个中微子穿过你的身体

-->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他俩因为发现中微子震荡而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奖揭秘:每1秒钟就会有1万亿个中微子穿过你的身体图为阿瑟-麦克唐纳。

对于不少人来说,因为平时工作忙,没时间关心,对中微子不是很了解,更别提中微子震荡了。恰好在下以前看过大量关于中微子的资料,今天寒木就来详细说说。

中微子是什么

中微子,中微子,名字中既然有一个“子”,这说明它是一种小粒子;同时它还有一个“中”字,说明它跟我们熟悉的中子一样,也不带电,中性的;还有一个‘微’字,说明中微子非常非常小,比中子电子还要小得多得多,甚至于,以前的科学家们还认为中微子是没有质量的。只是后来,人们才认为,中微子是有质量的,但非常非常小,有点接近零。也正因为这样,中微子非常神奇,它的速度非常快,不到1秒钟,它就能穿过地球。

别说地球,它甚至能穿过太阳。太阳每分每秒都在产生大量的中微子,平均每秒钟,会有好多万亿个来自太阳的中微子穿过每个人的身体。

中微子怎么发现的

既然中微子嗖一下就穿过了地球,穿过我们每个人的身体,怎么去抓住它?抓不住它,你又怎么证明存在中微子这种粒子?

事实也是如此,当初,中微子只是一种推测出来的粒子而已。而这里面,故事还挺有趣。

话说,好几十年前,全世界的物理学家们被一个问题深深地困扰着,这就是‘贝塔衰变’中能量不守恒的问题。

贝塔衰变很好理解,咱们以碳元素为例。碳元素排在第六位,通常它的原子核里面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可是呢,有的碳原子核里面却有8个中子,6加上8等于14。所以,咱们把这类原子叫做碳14。

碳14很神奇,它们会向外发射电子。原来呀,碳14的原子核很不稳定,它里面的某个中子有变身术,会变成1个质子加上1个电子!

诺奖揭秘:每1秒钟就会有1万亿个中微子穿过你的身体这下就好玩了,你想呀,原子核里面的1个中子变成质子和电子后,那原子核里面岂不是会多出一个质子?既然质子多了1个,那它就不能再是碳元素了,它变成了氮元素,因为氮元素排行老七。

早在100多年前,对于碳14的这种现象,被当时的科学家们称为——贝塔衰变!

说完了贝塔衰变,咱们再来说说能量不守恒又是啥情况。

还是拿碳14来举例,碳14发生贝塔衰变的时候会放出能量,而能量由电子带走,所以贝塔衰变时,会发射电子。按道理,电子具有多少能量应该是固定的,可奇怪的是,就算是完全相同的几个碳14原子,它们发生衰变时,发射出来电子,能量竟然不一样。

咱们来打个比方,有几把完全一样的手枪,当然,手枪子弹也是完全一样的。可现在呢,朝相同的方向射击,有一把手机能把子弹射到300米远的地方,有一把呢,只能射到270米的地方,还有一把更可怜,只能射到250米远的地方。你们说这奇怪不奇怪?

为什么子弹射程不一样?

是不是有的子弹,弹药比较少,有的比较多?是不是每个碳14都不一样?

但是,你怎么证明两粒碳14不一样?无法证明,所以,所有的碳14是一模一样的!

怎么办?

面对这个问题,当时的科学家们可是伤透了脑筋,不管怎么折腾,总是找不到原因。搞到最后,实在实在是没办法了,当时的著名科学家波尔只好说,我猜,能量守恒定律可能不是正确的。至少在微观世界,能量守恒定律是不通用的。

诺奖揭秘:每1秒钟就会有1万亿个中微子穿过你的身体图为波尔。

这下,波尔可是栽了个跟斗,闹了笑话。因为能量守恒定律是我们这个宇宙的法则,它还从没失效过。如果为了解释小小的贝塔衰变,就轻易推翻能量守恒定律,那这代价也太大了。所以,很多科学家对波尔的这种解释很别扭。尤其是那个叫泡利的科学家,他非常不爽,因为泡利这人是个极度追求完美的人。可是呢,不爽归不爽,他一时也找不到别的解释。

诺奖揭秘:每1秒钟就会有1万亿个中微子穿过你的身体图为泡利。

后来,物理学家们决定召开一个会议,共同商讨这个当时物理学上最大的谜题。而泡利本来是要参加的,可是最后,他临时有一个舞会,而且他说,无论如何他不能缺席这个舞会。就算不能参加,泡利也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在1930年12月4日这一天,他写了一封信给参加会议的人,这是一封名垂青史的信,在信上,泡利说“我有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想法,为了确保能量守恒定律的正确性,我认为在贝塔衰变的过程中,除了发射出电子外,还有一种神秘的看不见的粒子,就是这种粒子带走了部分的能量……”。1931年的时候,他又一次在物理学大会上提出并修正了他的看法。他说:“这种粒子是不带电的,没有质量的,也是不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的,所以我们是探测不到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泡利说的这种神秘粒子,其实就是中微子。

但是作为严谨的科学家,泡利有自知之明,他猜测存在中微子这种粒子后,顿时亚历山大,甚至有点后悔。

为什么呢?

因为泡利预言存在中微子,可是中微子无论如何是不能被观测到的,那这几乎等于没说。因为我们可以随意套用这种预言,比如,寒木也可以预言,咱们每个人的肚子里面都长着一棵树,可是无论如何我们是看不到这棵树的,就算钻到肚子里面也看不见。所以,泡利意识到自己犯下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他感到很郁闷,为此,他自己也这样承认,向别人写信:“我做了件糟糕的事,我预言了一种无法观测到的粒子……”

泡利是个很可爱的科学家,他不但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也要求很严,同时说话很刻薄,他总是喜欢给别的物理学家挑刺,而且不留情面。泡利的这种完美主义是出了名的。一次,他看了一位年轻的物理学家写的一篇论文后,评价说“这论文不只不正确,它甚至连错误都算不上”。还有一次,一个意大利物理学家做完报告,准备离开会议室时,泡利对他说“我从来没听过这么糟糕的报告。”,泡利说完后,他又突然回过头,对瑞士的一个物理化学家说“我想如果你做这次报告的话,情况可能会更糟糕。

还有一次,泡利想去一个地方,但不知道怎么走,一位同事告诉了他。后来这位同事问他那天是否找到了想去的地方,泡利不仅没有表达谢意,反而讽刺说“在不谈论物理学的时候,你的思路总是很清晰。

你看,既然泡利对别人都这样,那他对自己就更严了。所以泡利预言存在不能被观测到的中微子后,他的苦恼是可以理解的。

泡利是1958年去世的,在他去世的前两年,也就是1956年,泡利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因为美国科学家莱因斯和柯温探测到了中微子存在的证据,这让莱因斯在1995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柯温呢,因为他已去世多年,所以没有获奖。

泡利按理也应该获奖,但他老人家早在1945年的时候就把诺贝尔物理学奖拿到手了。

太阳中微子消失之谜

说完了证实中微子确实存在的证据后,科学家们的信心更足了,其中就有一个雄心勃勃的美国科学家,名叫戴维斯。他准备在地下1500米深处探测那些从太阳发射出来的中微子。

中微子穿透力超强,不到一秒的功夫,就把整个地球给穿过去了。怎么探测?别急,中微子并不是从来不跟任何物质发生发应,它还是会跟某些特殊的原子发生反应,比如氯原子和氢原子,只是非常少而已,100亿个穿过地球的中微子中,大约会有一个中微子与物质发生碰撞。

100亿中只有1个,这也太少了,但是别忘了,宇宙中所有的恒星还有地球上各种核电站无时无刻不在产生中微子,所以中微子非常非常的多,平均每秒钟就会有1万亿个中微子穿过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中微子是宇宙中数量最多的粒子之一,茫茫的宇宙空间中,大约每立方厘米的体积内就有300个中微子。

那么,戴维斯为什么非要在地下1500米深处探测中微子呢?在地上不挺好?

因为地面上有大量的来自宇宙空间的射线,这些射线会干扰实验。所以,咱们国家大亚湾的那个中微子探测装置同样也是设在大山里面,为的是让厚厚的岩石挡住各种射线。

戴维斯的实验是这样的:

他将615吨四氯乙烯液体灌入地下1500米深处的一个大池子里,然后数十年如一日地等待中微子的降临。根据天体物理学家对太阳的认识,经过严密计算太阳发射中微子的数量情况,戴维斯得出结论,他那个装满四氯乙烯的大池子每天应该能捕获一个中微子。然而,经过多年的观察,平均下来,他四天才能逮着一个。其余的中微子跑哪去了?当时,也就是1968年左右,科学家们很困惑,要么是戴维斯的实验不精确,要么是天体物理学家们对于太阳的认识有错误。戴维斯一年又一年不断地完善实验,最终结果还是一样。

戴维斯说,我的实验没问题。

言下之意是,太阳中微子消失之谜,责任不在我,可能在天体物理学家的头上。

可是呢,天体物理学家们也很委屈,他们算啊算啊,计算了好多遍,最终还是坚定地说:我们对太阳模型的计算绝对没有错!

奇怪了,既然谁都没有错,那到底谁错了呢?这就是著名的“太阳中微子消失之谜”。

戴维斯不管那么多,还是常年在那1500米深的金矿里干着捕捉中微子的伟大事业,他这一干就是30年。在这30年中,他总共才探测到大约2000个中微子。

后来呢,在日本的神冈,同样也有一个大型中微子探测器,叫超级神冈探测器,由一个叫小柴昌俊的日本科学家负责领导。经过多年的实验,小柴昌俊他们也发现,确实存在中微子消失的现象。

哦,原来这不怪戴维斯,因为两个探测器都同时证明了中微子消失的现象。那么,为什么会有一部分中微子消失呢?1998年的时候,这个谜题终于被解开了,因为在这一年,超级神冈探测器证明了中微子具有一种神奇的本领——中微子在飞行的途中会变身!就像悟空能变成一只小猪一样。

中微子家族有三兄弟,这三兄弟分别叫“电子中微子”、“陶中微子”、“缪中微子”。这三种中微子在飞行的途中会互相变化,飞一会儿,你变成我,再飞一会儿,我又变成你。它们总是变来变去的,这种现象就叫做中微子振荡

诺奖揭秘:每1秒钟就会有1万亿个中微子穿过你的身体

中微子振荡示意图。

太阳中微子消失之谜解开了。戴维斯那个老旧的中微子探测器,只能探测到电子中微子,而其它的两种是探测不到的。也就是说,当电子中微子飞到地球上后,摇身一变,成了缪子中微子后,探测器就探测不到了,所以,并不是中微子消失了,而是它变成了另一种当时还没有能力探测的其它中微子而已。戴维斯没有错,天体物理学家对太阳的计算也没有错。为了表彰戴维斯和小柴昌俊在中微子研究上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戴维斯和小柴昌俊同获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奖揭秘:每1秒钟就会有1万亿个中微子穿过你的身体图为小柴昌俊。

梶田隆章

上文咱们说了,超级神冈探测器由小柴昌俊负责领导,而今年获诺贝尔奖的梶田隆章恰好受业于小柴昌俊。

小柴昌俊曾经说:“在继承我衣钵的弟子当中,有2人足以获得诺贝尔奖”。这里的两人,其中一个就是指梶田隆章,而今年,2015年,梶田隆章果然就获奖了。

梶田隆章的获奖理由是:预言并发现了中微子震荡的存在!

诺奖揭秘:每1秒钟就会有1万亿个中微子穿过你的身体图为梶田隆章。

关于中微子的实验

1998年,科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就是先在一个地方人工发射中微子,当这些中微子穿过250千米厚的地层后,成功地被另一个探测器检测到。从发射到检测到,时间间隔只有短短的0.00083秒,并且证实,检测到的中微子是来自人工发射的那个方向。

科幻一下,以后要是发明出中微子通信,那地球两端的人,就可以利用来回穿过地心的中微子打电话了……

1987年2月23日,几个天文台同时观测到大麦哲伦星云中,1颗叫做‘SN 1987A’的超新星开始爆发。消息公布后,科学家们马上检查埋在地下的中微子探测器,结果发现,在天文台发现超新星爆发之前,几个探测器已经提前3小时捕获了共24个来自超新星的中微子,这其中就有11个中微子是被超级神冈探测器探测到的。虽然,在这次超新星爆发中,科学家总共只捕捉到了区区24个中微子,但是,科学家们能根据这个数量,大体推断出这次超新星爆发的规模和其他一些重要情况。自从这次观测到超新星的中微子后,又一门新学科诞生了,那就是中微子天文学。我们知道,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星际尘埃,对光有很强的遮挡作用,这让我们难于探测到遥远宇宙的奥秘,而中微子呢,它恰好可以穿过大量物质,所以中微子以后能够为我们带来宇宙极深处的信息。
诺奖揭秘:每1秒钟就会有1万亿个中微子穿过你的身体图为超新星SN 1987A。
诺奖揭秘:每1秒钟就会有1万亿个中微子穿过你的身体图为1054年发生的一次超新星爆发后的遗迹,我国宋朝的天文学家记录了这次天文事件。
诺奖揭秘:每1秒钟就会有1万亿个中微子穿过你的身体图为正在注水的超级神冈探测器。

诺奖揭秘:每1秒钟就会有1万亿个中微子穿过你的身体图为注满水的超级神冈探测器。

诺奖揭秘:每1秒钟就会有1万亿个中微子穿过你的身体图为设在南极洲的“冰立方”中微子探测器示意图。

诺奖揭秘:每1秒钟就会有1万亿个中微子穿过你的身体图为冰立方地面实验室。

诺奖揭秘:每1秒钟就会有1万亿个中微子穿过你的身体图为,一个小探测仪正在缓缓放入钻好的冰立方的冰洞中。


#1楼
发帖时间:2015-10-08 17:14:34   |   回复数:4
龙炎辉
一代宗师
可以看看哦
2015-10-8 #2楼
ALLEN820213
隐世仙人♂
感谢楼主分享!!!
2015-10-8 #3楼
pjp6818023
一派掌门
感谢分享!
2015-10-8 #4楼
m-s
武林高手
学习了
2015-10-8 #5楼
游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