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炎辉
一代宗师

[时事资讯] 灭亡秦朝的主动力并非苛政,而是看不见的货币政策

-->

历史是一部残缺但又真实的纪录片,我们试图从历史本身抽离出来,用多维的视角去发现一个个我们未知的已知

两千多年来,我们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的洗礼和固化,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模式很容易停留在道德层面而非技术层面。美籍华人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教授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提出了他自己明确的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伦理道德评价笼罩一切。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笔者给大家举一个鲜明的例子: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无数次改朝换代。无论是秦还是汉,唐宋还是元明,每当旧政权濒临覆灭时,究其原因,中国人统统归咎于两个字,那就是“苛政”。皇帝无道,政府腐败,官逼民反,从而导致改朝换代。这就是在“道德评价”笼罩下的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有着这种思维模式的主导,“苛政”的问题似乎永远也得不到解决,一代又一代的封建王朝始于廉政,终于苛政。中国人卡在了长达两千多年的恶性循环里。

笔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要大谈特谈“道德评价”的局限和“技术角度”的优越,而是试图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解释一个很小的历史现象。意在与“道德评价”做一番对比,为读者提供一种新的解读历史的视角。我们不妨以“中国古代的货币政策”和“秦朝灭亡的原因”这些历史现象来探讨。

历史大发现4:灭亡秦朝的主动力并非苛政,而是看不见的货币政策

1、货币危机不只现代社会才有

“秦朝不是亡于苛政还是亡于货币政策”,这一观点猛一看颇具颠覆性,甚至让人难以接受。的确,要是放在今天,发生个经济危机,货币贬值什么的,对国家的冲击很大,人们可以很正常地理解和接受。可是“货币政策”放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能对国家有什么影响呢?难不成秦始皇也会去滥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进而使秦朝货币系统崩溃?虽然不是这个原因,但是可以很明确地说,秦朝的“苛政”实际上就是中央政府混乱无效的货币政策。秦朝之所以灭亡,与他的货币体系紊乱崩溃导致的全国经济萧条有着不可分割地因果关系。

首先,中国古代不会或者说很难发生通货膨胀。大部分朝代灭亡前夕都是全国性的通货紧缩,经济大萧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通货膨胀一般只会发生在只流通信用货币的国家,也就是纸币。这种没有贵金属作为保证金的纸币如果发行过多的话,物价就会飞涨,纸币的购买力降低,需要100元钱才能买到原来80元就能买到的商品,这等于间接稀释了人民的财富。由于中国古代(西方也如此)基本上都是使用以金银、铜钱为主的金属货币,而金属一般都是稀有的资源,不像纸币那样容易得到和生产,所以不可能无节制地滥发(某些历史上特定时期的劣币除外)。这样一来也就不会造成通货膨胀。正相反,中国自汉朝以来一直到清朝,“钱荒”的现象屡屡发生,已经不足以成为国人眼中奇特的景观了。“钱荒”就是通货紧缩,钱太少了,以至于在一定时期内“物贱钱贵”。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点,首先中国一直以来就是铜矿稀缺的国家,铜币材质不足一直都是历代封建政府的心病,这使得以铜钱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的货币政策产生了很大的粘滞性。其次,货币供给的速度跟不上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脚步,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货币的需求。再怎么增加铜钱供给也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带来的日益增长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为毕竟铜钱供给受制于矿产资源、铸造能力和铸币成本,所以,铁币和纸币的出现就是自然而然的了。我们都知道宋朝经济十分发达,发达到了金属货币已经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但是可惜的是交子的流通时间并不长。以后的朝代诸如明清仍然以铜钱作为主要流通货币。明朝晚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也曾一度出现“钱荒”的现象。皇帝为了筹钱甚至都把宫中的铜质佛像和其他不必要的铜质物品都拿出来铸铜钱。这当然是凤毛麟角了。“钱荒”这方面的因素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下面开始言归正传,说说秦朝的灭亡到底和秦朝的货币政策有什么关系了。

历史大发现4:灭亡秦朝的主动力并非苛政,而是看不见的货币政策

2、统一六国货币的“秦半两”,是福是祸?

秦朝建立在扫灭六国的基础之上。被秦国吞灭的那六个国家,他们原先有着不同的风俗,不同的文字,不同的经济,当然也有着不同的货币。秦统一六国后,第一件事就是使用国家的暴力机器开始移风易俗。秦始皇不但废除六国文字,要求六国遗民只能书写秦国小篆,统一度量衡,在他之后他的继承人胡亥还废除了六国各不相同的货币,强行在全国推行“秦半两”。按说统一货币是一件好事,对大一统国家来说更有利于商品的交换和经济的发展。但是这里面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该怎么抛弃那些旧货币用新的货币取而代之呢?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新旧货币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保证新货币代替旧货币以后,新货币能够拥有与旧货币一样的购买力,也就是说不能让老百姓的财富打折。而秦朝的中央政府对此采取的办法和秦灭六国的气势一样,偏颇激进,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强令废除旧币,使各国遗民手中的旧币瞬间变得一文不值,上自六国贵族下自平民百姓,民间财富等于说瞬间清零,一切都等着秦政府用“秦半两”来重新洗牌。一时之间,恐怖的气息在秦帝国迅速散播开来。原先本来可以正常流通的货币瞬间全部被废掉,没有一丝一毫的缓冲的空间,民间百姓不知道等待着他们的是公平的分配还是财富的掠夺,为了尽量保证自己的财产受到最小的损失,他们不得已开始自发地低价抛售原本的六国货币,换取商品和即将全面推行的“秦半两”。人们由于害怕财富缩水于是拼命囤积生活必需品,导致物价飞涨,物价越高,民间财富缩水的比例就越大,本来可以向政府换取相等价值的“秦半两”的六国国币,由于民众的自发兑换和抛售,无形中增加了“秦半两”的实际价值,使得大量六国遗民财富瞬间消失大半。这种民间的高度对货币的自发选择,是政府很难有效控制的。秦朝政府不懂得货币发行的规则,一味地采取和战争一样的强硬暴力的手段,结果大大扰乱了货币市场,使得刚刚从战乱中平息过来的人民又一度陷入了巨大的混乱之中。

历史大发现4:灭亡秦朝的主动力并非苛政,而是看不见的货币政策

3、秦国不成熟的货币政策,直接导致了帝国的灭亡

民间的自发兑换使得“秦半两”的流通在一定时间内呈现直线增长的趋势,政府为了保证“秦半两”源源不断地供应,竟然违反货币发行的规则造出了大量大批质量低劣的“劣币”。而这些“劣币”带来的危害甚至远远超过发行“秦半两”对民众财富的稀释。货币统一后仅仅过了一年,由于社会上的“秦半两”一度不足(当然也包括帝国工程诸如秦皇陵、阿旁宫的建设费用,这些都建立在发行劣币的基础上),秦二世毁弃“半两”旧模,另铸新的钱币模型,将原来的标准“秦半两”在此基础上又减半重量,铸成“轻钱”,但是仍然按照原来“秦半两”的面值投放市场。这无疑就是一种“劣币”的手段。根据“良币驱逐劣币”的自然原理,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老百姓不愿意接受这些劣币,纷纷自发私自铸造良币使用,却遭到了秦二世迫害。他用严刑峻法把这种不足重的轻钱“劣币”规定为国家的法定铸币,这就使得这些“劣币”和原先标准的“秦半两”有着相等的价值,也就是相同的购买力。当“良币驱逐劣币”进行到最大程度的时候,也就是那些手里面拿着“劣币”的百姓面临破产的时候。因为“劣币”被淘汰了,一文不值了。很多商家有商品,但是卖不出去。老百姓手里有钱,但是没人要这种钱。这种由货币危机带来的通货紧缩使整个秦国经济大萧条,商人纷纷破产,手工业者纷纷下岗,民众的财富被无形剥夺,社会秩序出现大混乱。那些财富被剥夺的一干二净的平民,他们不造反的话简直就是奇迹了。

秦朝不成熟的货币政策在算算十几年的时间里就引起了剧烈的社会动荡。这些由货币危机带来的灾难要远远超过秦帝国的“苛政”。如果说苛政是抽在老百姓身上的皮鞭,那么由货币危机带来的经济大萧条则是在抢夺所有民众的口粮。无论在哪个时代,货币都应该是得到政府极其重视的。一旦货币失去平衡,它的毁灭力要远远超过人类历史上堪称伟大的其他的发明物。


#1楼
发帖时间:2015-10-03 11:05:47   |   回复数:4
龙炎辉
一代宗师
可以看看哦
2015-10-3 #2楼
ALLEN820213
隐世仙人♂
感谢楼主分享!!!
2015-10-3 #3楼
s3364500
一代宗师
感谢分享~~~~
2015-10-4 #4楼
cg07218
一代宗师
感谢楼主分享!支持一下!
2015-10-4 #5楼
游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