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炎辉
一代宗师

[时事资讯] 秦始皇与外星人的亲密接触

-->

“始皇好神仙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沦波舟’。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皇与之语及天地初开之时,了如亲覩。曰:‘臣少时蹑虚却行,日游万里。及其老朽也,坐见天地之外事。臣国在咸池日没之所九万里,以万岁为一日。……此石出燃山,其土石皆自光澈,扣之则碎,状如粟,一粒辉映一堂。……臣国去轩辕之丘十万里,少典之子采首山之铜,铸为大鼎。……始皇曰:“此神人也。’”

——《拾遗记》

如果《拾遗记》是根据民间记载整理而成,不是神话故事,那么宛渠之民的确有可能存在,而且此书也将作为我们设题的例证。但是作为身高十丈的人类,是很难不被其他人类发现的,如果仅仅只有《拾遗记》等少量的著作有记载,那么就可以证明宛渠之民只是停留了很短时间,或许被某种非自然现象全族毁灭掉,或许他们到了其他人们看不到的地方,比如海底,因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

抛除文字记载中夸张的成分,这些来自宛渠的人类,至少在身高上是超过普通人类的。按照现代唯物主义的观点判断,宛渠之民不是来自天上的神仙,却更像是来自其他星球的外星人。这个可以从其乘用的交通工具,还有其身体的适应性,以及知识结构等加以分析。

设题:宛渠之民是外星人

分论点:

1、《拾遗记》被后人定义为杂录,不是神话

2、宛渠之民长十丈,乘螺舟而至

3、臣少时蹑虚却行,日游万里。以万岁为一日。

4、语及天地初开之时,了如亲覩。

详证:1、《拾遗记》被后人定义为杂录,不是神话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志怪小说和神话故事后来都被证明并非妄想,不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家的著作,只不过是对民间的记载稍有夸张而已,有很多故事被证明是真实存在的。比如千里眼顺风耳,现代科技完全就可以达到;还有嫦娥登月,现代的宇宙飞船也能达到。文学理论中,有小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说法,即便是神话,其中有想象的部分,而想象应该是有生活根源的。

《拾遗记》作者王嘉生活在前秦时期,这个人是个方士,历史有记载说这个人喜欢说胡话,这个很有意思。一个喜欢说胡话的人,却多次被前秦的皇族们登门拜访,并最终到了前秦朝廷当官,这个说胡话的人肯定是很有本事的,要不然至少是个比较靠谱的家伙,否则朝廷也不会征召他。或者,王嘉因为写了《拾遗记》,里面有很多东西是常人不能理解的,而王嘉却坚定相信那些东西,才被人们误会为精神有问题。

那个时期,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还未出现,人们尚且不知道什么叫小说,只懂得记载民间的传闻。人们把那些无法用常理理解的自然现象都解释成神鬼,于是就有了干宝的《搜神记》。同时,那时期的社会比较流行清谈之风,凡是看不懂的东西,就跟神仙、鬼怪等有关,古代文人,大多受了孔子老子思想的荼毒,认为隐居起来就要著书立说,在王嘉隐居在终南山的那些年,他就写了这本《拾遗记》。终南山是道家思想的发源地之一,从古至今肯定就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说故事,而其中又有很多故事是来自他们的祖师爷或者祖师爷的徒弟们的所见所闻。他们代代相传,对于门派记录的故事,弟子们深信不疑。

那么,《拾遗记》里的记载,如果去掉那些夸张的成分,我们可以理解成,秦始皇约见了某个族群,这个族群的身高不同于普通中原人,其次他们懂得一些无法理解的科技,他们乘坐的交通工具很奇怪,可以潜入水中。按照两千多年前的科技水平,人类尚未发明出可以潜入水中的交通工具。以秦始皇的知识水平,他肯定会对宛渠之民很好奇,甚至将他们当作神仙,并且询问他们关于长生不老的事情。而且极有可能的是,宛渠之民告诉秦始皇,长生不老不是梦,是可以实现的。就秦始皇所知,能够活够千年就已经很牛了,可是宛渠之民的时间观念,却是万年为一天,对秦始皇而言,哪怕是活够宛渠之民的一天就足够了。不知道此次外交碰面的详细内情,有可能宛渠之民与秦始皇约定了交换长生不老药的见面时间和见面地点。后来才有了秦始皇派遣徐福东渡寻药的事情。

地球人的生命周期有多长,最多一百年,超过一百年的,那是很少见的,即使出现了那也会被后人吹嘘为神人。《拾遗记》里说的宛渠之民,肯定就不是地球上的人类,反正不是中国人,中国人活得最长的也就彭祖爷爷,才800多岁,还不够别人宛渠之民的十分之一。

2、宛渠之民长十丈,乘螺舟而至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五谷,这种食物不是高热量食物,决定了中国人不会长得过高过壮。而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是肉类,每顿饭都要有肉,还要大块大块地吃,决定了西方人身强体壮。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他们有再好的营养,也不会长到十丈高。

历史上的秦始皇,少年时期过得不怎么幸福,十多岁回到秦国后,正好遇上长身体的时候,就其能征善战,性格暴烈的特点看来,秦始皇八成儿在身高方面不是残疾。那么连秦始皇看到的宛渠之民都觉得对方太高,这就值得怀疑这些宛渠之民的身份,难道他们是西方人,在身高方面有可能。但在秦朝时期,欧洲才刚刚进入奴隶制社会不久,罗马、西班牙(迦太基占领)、法德(那年代貌似还不存在)、北非地区正处于混战阶段,哪有心情来管你中国人的事儿。

当然,欧洲人所造之船,也不可能是螺形状的,以物理学原理说,螺形船只的底部,会有层层叠叠的波纹,这种波纹有利于降低波浪的阻力,可是刚刚摆脱蒙昧状态的人类,不可能有闲心去雕琢这种有难度的东西。另外,螺形船只看起来很非主流,在任何图卷中,我们都很难看到做成螺形状的船只。若是完整的螺形船,那么不管是倒立着的螺,还是横躺下的螺,宛渠之民要在螺船上站立,或者扬帆,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根据《拾遗记》记载,此螺船是要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的,那么宛渠之民就不是站在船外面,而是住在船的里面。这有点类似17世纪前后才发明出来的潜艇,螺船出现在两千多年前,实在是难以想象的。另外,假如宛渠之民有十丈高,螺船之体积肯定相当巨大。即便他们仅有一丈高,螺船出现在人们眼前,也是属于浩然大物。以至于秦始皇后来只能用“神人”来评价宛渠之民。在秦始皇与宛渠之民的会面中,双方所讨论的话题,上至炎黄,下至民俗,至于秦始皇追寻的生命问题,如前所述,双方有可能达成了秘密协议。甚至可以进一步推断,宛渠之民传授了秦始皇部分攻城科技,跨越式壮大了秦始皇的军事实力。

给我们的有三个选择,

第一、宛渠之民是地球人,而根据分析,显然不是;

第二、宛渠之民是神仙,我们是虔诚的唯物主义者,此推断待考察;

第三、宛渠之民是外星人,最靠谱的猜测。

3、臣少时蹑虚却行,日游万里。以万岁为一日。

在道家的学说中,“蹑虚”的意思是凌空飞行,普通人类恐怕是没有这个能力的,除非是乘坐飞机,事实是秦朝没有飞机,人们想飞也飞不起来。秦朝之前的那个鲁班大哥是搞了个木鸟,不过也失传了,没有得到广泛推广,所以人们还是飞不起来。

宛渠之民可以蹑虚飞行,很有可能是是掌握了某种科技,创造了类似鲁班木鸟的交通工具,每天可以飞行万里。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日行万里的速度跟现代的光速比较起来,那完全不值一提。宛渠之民是外星人的话,连光速都无法超越,是绝对不可能来到地球上的。除非只有一种可能,这些外星人是落难的外星人,他们是遭遇了某种灾难,才被迫降落在地球上的。他们降落到地球上后,就开始寻找某种矿物,这些矿物可以成为推动飞行器穿越宇宙的燃料。宛渠之民借助的,就是这种独特的飞行器。

另外,这个飞行器还有潜艇的功能,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对于两千多年前的人来说,这个螺舟可真是奇怪,船也没有船的样子。当然,这种巨大的东西,应该是作为秦始皇的最高机密封存的,估计只有极少数的几个人知道。当宛渠之民在寻找矿物燃料之时,他们的飞行器也许就被秘密隐藏在秦始皇皇陵的某处。后来,凡是参与搬运飞行器的工人,都被灭了口,以至于除了《拾遗记》,后来的文字记载中再也没有看到这件事情,甚至连《拾遗记》里,也只有一两百字,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和文学的加工,不客气地说,宛渠之民故事已经面目全非了。

以万岁为一日。《西游记》里,就有“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说法,与宛渠之民的时间卷轴比较,《西游记》里的时间观念应该是属于另外一个星球的外星人,同样是外星人,科技水平也是有高低的。如果王嘉完全是依靠想象,写出来的宛渠之民只是虚构的人物,以“天上是一天,人间是一万年”的想法看,王同志还是挺厉害的,完全是具有超前意识的预言家,这种情况是完全有可能出现的,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若有个宇航员在宇宙中用光速旅行二十四个小时,再回到地球时,可能距他离开地球已经过了几个月了。

4、语及天地初开之时,了如亲覩。

这些外星人估计也很崇尚随遇而安,应了中国人那句老话,“既来之,则安之”。 宛渠之民没了燃料,落到了秦国地域,那就不如和秦始皇来场外交,随便耍几点小科技,就可以让秦始皇以为自己是来自天上的神仙。外交谈判在愉快的氛围中圆满收场,双方就秦宛关系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感到满意,就推动双方战略合作关系向更高水平发展交换意见,并达成重要共识,特别是希望加深双方在矿物开发方面以及军事科技交流方面的合作。

秦始皇特列欢迎宛渠之民访秦,认为当前秦宛关系发展势头强劲,这次重要访问必将有力推动双方全面合作纵横向发展。秦始皇指出,秦国政府必将竭诚为宛渠开发西安以东30公里范围内的矿产,交换条件则是宛渠必须传授先进军事科技给秦国军队,帮助秦国称霸天下。秦国高度重视发展同宛渠的关系,宛渠寻找矿产之事对秦国来说是机遇,双方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双方关系,为此,他提出三点意见:

一、宛渠应在开发矿产前,及时将军事科技书面方案呈送秦国政府,并派遣专业教练,加强秦国军队训练;

二、秦国军队高官,如蒙恬、王翦、章邯等,将与宛渠派遣来的军事教练展开紧密合作,互相学习战争经验;

三、秦国将及时组织民工,抓紧落实秦始皇皇陵事宜,并派遣重要官员督工,重点开发宛渠之民需要的矿物。

根据《拾遗记》的记载,宛渠之民是很关心地球文明的,尤其关心中原文化,什么盘古呀,尧舜呀的,都是他们重点考察的人物。另外,他们重点关心的是地球的矿产,比如铜矿呀、铁矿呀的。就宛渠之民来说,地球的军事科技完全属于他们的原始时代,要帮助提升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简直就是易如反掌。对于秦始皇,上古时期的事情无比飘渺,尤其是诸如开天辟地的传说,秦始皇们肯定是充满好奇的。于是本来双方应该谈的外交交涉,就变成了关于地球文明的猎奇之旅。以逻辑学观点看来,宛渠之民过一天等于地球人过一万年,同时他们可以乘坐宇宙飞船(是不是UFO不清楚)来到地球上,就说明他们的科技水平简直是已经达到无法想象的先进程度,然后他们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找到秦始皇,并进行会谈,想想当年荆柯剑术那么高超,准备那么充分,还搞了个图穷匕首见的计策,结果还是失败了。常人要想见到秦始皇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况且诸如宛渠之民这种来路不明的人。胡适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宛渠之民当时已经掌握了意识交流技术,提前就跟秦始皇在梦中相见过了。最后双方才能顺利地召开外交会议。

在原文中提到,“及夜,燃石以继日光。此石出燃山,其土石皆自光澈,扣之则碎,状如粟,一粒辉映一堂。”是什么样的矿石有这种功能,居然如粟大小的矿石,就能照亮整个房间。宛渠之民若是外星人,他们来地球干什么,为什么偏偏选择了秦始皇?从他们与秦始皇的交谈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关心的大多是石头、青铜之类的东西,有个大胆的猜测可供我们推断,那就是外星人是到地球来寻找矿物的,有点类似地球人的石油枯竭了,希望到月球,到火星去寻找替代矿产。

在秦始皇所在的关中地区,很有可能就有这种矿产。这种矿产对外星人至关重要,但是如果他们大肆开采的话,很容易被其他国家发现,并且造成不必要的社会影响或者人员伤亡。于是他们与秦始皇开展会谈,就其中的细节问题进行严正交涉,准确地说是利益互换,他们给秦始皇科技,秦始皇授予他们权力。故而,所谓的秦始皇皇陵,气势磅礴,占地广阔,修筑数年才得以修成,很可能修墓只是对外宣称的,而真正在秦始皇皇陵附近开展工作的,除了修建陵墓的民工外,还有很多宛渠之民,他们是为了挖掘矿产而来的。

在后来的考古工作中,人们也在秦始皇皇陵中发现了蹊跷的事情,这些事情足以证明宛渠之民未能成功掩盖他们偷盗地球矿产的卑劣行径。在兵马俑坑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一把被俑压弯的宝剑,当人们将俑搬开之时,那封埋了两千多年的宝剑竟然自动复原,令考古学家们大吃一惊。经过仔细的研究,人们发现,在宝剑锋刃表面竟然镶嵌有一层10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这种矿物帮助宝剑保持了两千多年的柔韧度。这种矿物在20世纪才被科学家们合成出来,估计也是外星人们两千年前需要寻找的东西。在地球上,人们可以合成这种矿物。而在外星球,对于宛渠之民而言,却是天然的动力资源。


#1楼
发帖时间:2015-09-26 19:37:03   |   回复数:6
龙炎辉
一代宗师
可以看看哦
2015-9-26 #2楼
ALLEN820213
隐世仙人♂
感谢楼主分享!
2015-9-26 #3楼
chunminglee21
小有名气
最后的段子就别搞笑,正规的兵马俑发掘报告不知你看过没,压根没提这些,还有就是别把古人的冶炼智慧看的太低。当时有这技术就好比你现在又原子弹。
2015-9-26 #4楼
gzsqmqk
小有名气
有点意思,多谢分享!
2015-9-26 #5楼
cg07218
一代宗师
感谢楼主分享!支持一下!
2015-9-27 #6楼
pjp6818023
一派掌门
感谢分享!
2015-9-27 #7楼
游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