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炎辉
一代宗师

[时事资讯] 中国历史上真的是北强南弱吗

-->

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商务印书馆,2014年

陈寅恪:内治修乱决定南北强弱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商务印书馆,1943年(下文简称此书为陈书)

陈寅恪在书中,有一章“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此章综论唐代与周边民族的盛衰关系,其中涉及到南北形势处甚多。

首先,陈寅恪盛赞“唐代武功可称为吾民族空前盛业”。探究中国与外族竞争胜利缘由,陈书指出除了中国自身的精神与物力之外,“亦某甲外族本身之腐朽衰弱有以招致中国武力攻取之道,而为之先导者也。”北方外族本身的腐朽是中国胜利的重要原因,唐代灭突厥可为陈书的论据。突厥之灭,“一为境内之天灾及乱政,二为其它邻接部族回纥薛延陀之兴起两端”。中国有机可乘,唐太宗英武知兵,所以,唐代打败了北边的突厥。

中国历史上真的是北强南弱吗

唐代打败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其次,对于唐代后期的不敌北方。陈书认为一是由于府兵制的破坏,而是由于内政不修。府兵长期服役,不堪重负,后来兴起地方节度使的征兵制和外族兵。征兵为逐渐为节度使控制,外族兵在安史之乱后常助中国平叛,故地方与外族渐强而中央衰落。在内政上,陈书认为黄巢起义等事更削弱了中央军力,“舍胡兵外,殆不易得其它可用之武力也。”唐代后期常常对北边的沙陀“忍耻曲宥”,“则外族与内政关系之密切可以推知也。”

综上所述,陈书认为内政修乱与外族盛衰的互相影响,才是唐代南北强弱的综合原因。

中国历史上真的是北强南弱吗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吕思勉:南强北弱才是历史真相

吕思勉:《论南北民气之强弱》,《中美日报》堡垒,1938年(下文简称此文为《民气》);吕思勉:《历史上之迁都与还都》,《启示》第一卷第一期,1946年(下文简称此文为《迁都》)

在《民气》一文中,吕思勉对“北强南弱”的说法,提出商榷,认为这是“向来的一个误解”。

首先,《民气》一文分析了“北强南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即认为汉族人起源于黄河流域。然吕思勉的意见是,汉人起源于东南而迁居于西北。对于《史记》中“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之说,《民气》分析了其中所举的周朝兴盛、秦灭关东、刘邦统一的史实,并一一破解。吕氏先引用钱穆对周朝起自山西的考证,批驳周朝兴于陕西之说。春秋战国时期晋、楚、齐、秦交替强盛,并非是处于西北的秦国独强。刘邦灭项羽所依靠的力量也不是秦兵,刘项之争其实是山东军队之争,并非是西北战胜了东南。

其次,《民气》从经济重心的转移的角度,论证南北形势。吕思勉认为先前经济重心在北方则政治中心在北方,后世经济重心在南方则政治重心也随之南移。所以,表面上看起来北强南弱的局面,实际上是“南强北弱”。

再次,《民气》强调文明民族被野蛮民族的征服,其实是一种历史误解。历史上好像中原王朝常败于北方蛮族,实则不然。吕思勉指出国家民族的强弱,“精神物质两条件不可缺一”。野蛮民族的盛衰除了民风彪悍外,如果社会组织太差也不是中原王朝的对手,初期的辽、金既是例证。

此外,《民气》还着重论述了自明太祖朱元璋到民国革命时期南方势力的逐渐抬头。其落脚点是,当时的中华民国虽然据守西南,但由于南方势力的渐强和民族的组织力、自信心的增强,必然能打败日本侵略者。

中国历史上真的是北强南弱吗

朱元璋北伐示意图

在《迁都》一文中,吕思勉主要从都城选址的角度,论证南北强弱。他说:“中国在前代,建国的重心,实在黄河流域。当这时期,能向西、北两方面拓展,则规模远大,国势可以盛强。若退居河南,徒和当时富力的重心山东相联络,则未免易即于宴安,而国势亦渐以陵替。”在这点上他与钱穆《国史大纲》中的说法相通。东汉建都洛阳,国势已经弱于西汉,西晋灭亡之后,长安、洛阳陷于外族,南迁的中原王朝建都江南,势力不振,屡为北方所败。

唐代之所以恢复到汉代的盛强,《迁都》认为是由于建都长安,形势为盛。等到宋代建都开封、杭州,则胡马南下再难遏制。到明末清初,南明政权的灭亡更说明了建都地点与南北强弱的关联性。

到抗日战争时,国民政府为了抗战大局迁都重庆,但此时的形势并非历史所谓的“北强南弱”可比。从宋代以来,中国据南岭以御北胡,明末诸王与太平天国均说明南方力量之强。民国革命也能以南克北,所以这次抗战,“以西南、西北为根据地,卒奏克捷之烈,而有今日光荣还都。”此时当然是南强北弱。

综上所述,吕思勉论南北强弱注重社会组织、经济重心、建都位置、民族精神的综合作用,其落脚点在于证明抗战的必然胜利。


#1楼
发帖时间:2015-09-06 11:14:17   |   回复数:3
ALLEN820213
隐世仙人♂
感谢楼主分享!!!
2015-9-6 #2楼
龙炎辉
一代宗师
可以看看哦
2015-9-6 #3楼
jokingcheung
超凡入圣№
谢谢分享
2019-10-22 #4楼
游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