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炎辉
一代宗师

[时事资讯] 日本的两个国号都是谁赐给的?

-->

日本历史上有两个国号,一个叫“倭奴”,一个叫“日本”。两个国号都是中国人给起的。

日本同中国的交往始于汉代,至东汉,光武帝封了倭奴国王并且按照礼节赐予了金印,印文是:汉倭奴国王。同时表达了东汉朝廷对倭方所寄托的“感其远道而来”且“冀其臣服”的意思。从印文内容分析起来,那时的倭奴的地位,相当于汉朝的一个诸侯国。

日本的两个国号都是谁赐给的?

X

汉倭奴国王 金印

关于“倭”字,《诗经·小雅·四牡》中有“四牡騑騑,周道倭迟”的句子。《毛诗正义》将“倭迟”释作“历远之貌”。《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倭”字:“顺兒,从人,委声”。“顺”在这里有“顺从”的意思。

许多日本人对于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倭奴”的国号十二万分地不情愿,总想否定这个历史事实,后来,日本国内出土了此枚金印,历史记载和出土文物铁案如山,这些不尊重历史并且抱着狭隘民族主义观念的人们也只好偃旗息鼓了。

从东汉到隋朝以前,中国和倭国总体上讲是册封与被册封关系。《宋书》上记载,倭王讚死后,珍、济、兴、武四个继任者都曾经遣使贡奉,并求中国朝廷授予倭国自己提出的封号。

7世纪初,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国力的增长也使得当时倭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了当时隋倭两国的交往当中。《隋书·东夷传》“倭国条”记有倭国的国书:“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很明显,这是日本对宗主国大隋的挑衅。唐高宗时,倭国还与当时中国朝廷发生战事。

倭国从决定修改对外使用的国号,到向唐朝通告更号事宜再到最终获得唐朝的承认,经过了一段历程:

其实,“日本”国名最初是作对外使用的,对内仍用“倭”这一称谓。而且,倭国从决定修改对外使用的国号到向唐朝通告更号事宜再到最终获得唐朝的承认,这不是一蹴而就的。白江战役倭国惨败后,最迟在天智八年(公元669年),倭国已经决定把对外的国号改为日本。至于改号的原因,往远说,可能是与隋唐以来倭国争取对等外交的愿望有关;往近的说,也不排除通过改变对外的国号来消除白江战役后其在东亚国际格局中的消极影响这种可能。

7世纪初,国力的增长使得当时倭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改变;7世纪中期,“倭国自恶其名不雅”,“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我国正史中关于“倭国”、“日本”(包括“倭”、“倭人”、“日本国”)的记载,《旧唐书》之前的史书均以“倭”来指称日本的;《旧唐书》中“倭国”、“日本”两项并列;而《新唐书》及其之后的史书,多以“日本”来称呼现在的日本的。所以,考察日本国名的“由倭到日本”可以先把着眼点放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上。

《旧唐书·东夷传》“倭国条”载,倭国是“古倭奴国”,而其“日本条”则载:日本乃“倭国之别种也”。就是说,倭国是由古代的倭奴国而来,日本国是倭国的“别种”。《旧唐书》虽未提及“倭国改称日本”之事,但在《旧唐书》“日本条”中,我们可以发现相关的记载:“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对此,《新唐书》有更为详尽的记载:“咸亨元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

对比《旧唐书》和《新唐书》上的记载可以发现,倭国改“倭”称“日本”,是因为倭国认为“倭”这个名称“不雅”,“恶倭名”;之所以改称为日本,是因为“其国在日边”,“国近日所出”。

尤其重要的是,将倭奴国名改称日本,竟然也是中国人干的事情。李太白诗全集中,提到史记正义这本书,记载了武则天将倭奴国名改称日本这件事。

据说跟武则天认为倭奴国名不文雅有关。

唐代开元年间有一位学者名叫张守节,此人曾经给司马迁的名着《史记》作注,起名《史记正义》。他在这本书中引用了唐魏王李泰、萧德言等人所撰写的一部地理着作《括地志》。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倭国,武皇后改曰日本,国在百济南,隔海依岛而居”。

张守节本人其生平事迹不详。根据其着作《史记正义序》一文中有“守节涉学三十余年”的话语。此序写于唐玄宗开元24年(736),由此上溯,恰好是武则天当政的强盛时期,那么,“改曰日本”一事,他应是亲自闻听过的。


#1楼
发帖时间:2015-09-05 11:03:30   |   回复数:5
cg07218
一代宗师
感谢楼主分享!支持一下!
2015-9-5 #2楼
ditintie
一派掌门
感谢楼主分享!支持
2015-9-5 #3楼
s3364500
一代宗师
感谢分享~~~~
2015-9-5 #4楼
ALLEN820213
隐世仙人♂
感谢楼主分享!!!
2015-9-5 #5楼
龙炎辉
一代宗师
可以看看哦
2015-9-5 #6楼
游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