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炎辉
一代宗师

[时事资讯] 中国古代民俗图 120幅(81-120)

-->

81、修 脚

                     

                            

82、医 道

                

                        

83、耍叉:

 

               

                         

84、焊水烟袋:

                

                      

85、摆西瓜摊

 

                   

                         

86、卖皮鞭子

                   

                        

87、批殃榜:

如果有人死了,家人请风水先生验看死者,开具殃榜(或殃书),上写死者生卒年月、火葬和出殡时日等,这就叫“批殃榜”。在古代,如果没有阴阳生开的殃榜,官府还不开入地埋葬的“许可证”。

               

                         

  88、广东妇人

                     

                      

89、点蒿子灯:

汉族民间节日旧俗。流行于北京等地。农历七月十五,家家户户备蒿了一棵、荷叶一柄。在蒿子枝叶上挂许多纸条,里面包裹香粉,用火点燃,恰似星星闪烁。在荷叶中央,插一根蜡烛,名叫“荷花灯”。

                     

                          

90、卖大碗茶

                   

 

                        

91、窗户画儿

              

                      

92、卖风车

                  

                      

93、打梳头油

 

                   

                

94、卖小金鱼及蛤蟆骨朵大田螺

                 

                       

95、换绿盆:

专卖上釉瓷器,釉色多为绿色,瓶瓶罐罐等小玩意,居民可以旧物交换。

 

                

                         

96、窝脖儿:

解放前,在北京的马路上,常见有人窝着脖子,背着东西健步疾走。这是为人搬家或代人送嫁妆的。这种行业叫“扛肩”的,也叫“窝脖儿”。

 

                 

                     

97、锔碗:

过去百姓人家,打破了碗舍不得扔掉,而是找个补锅锔碗的(补锅匠往往兼锔碗),修起来继续使用。

 

                 

                       

98、磕泥饽饽:

老北京庙会、集市上有卖泥饽饽模子的摊儿。先买回一些泥饽饽的模子,再从护城河外挖回些黄粘土,用水和好,放在模子里按实、抹平、磕出,就成了泥饽饽。泥饽饽种类很多,有狗、猫、虎、豹、鸟等。

                  

                      

  99、卖桑椹大樱桃

                 

                    

100、卖扒糕凉粉:

扒糕、凉粉是北京传统的大众化冷食,在市井食品中占有显著地位,集市、庙会及娱乐场所都有,每条胡同也都有小贩叫卖。扒糕是用荞麦粉做成一块块的饼,蒸熟、冷却后切成小块,佐料而食,利用荞麦又滑又凝的特性,冷食比热食好。

 

 

              

                           

101、芝麻秸:

老北京腊月二十五日以后,开始卖芝麻秸、松柏枝等物,为除夕"踩岁"做准备。

                    

                          

102、卖咸鸭蛋

 

             

                     

103、小什不闲乞丐:

故意在鼻子上涂上白粉的「小什不闲」乞丐,打著小钹,伶牙俐齿地挨门乞讨。

                      

                      

104、宰羊

                   

                        

105、烧包袱:

旧时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烧包袱”。所谓“包袱”,被祭祀者当作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的“包袱皮”,即用白纸糊的一个大口袋。这口袋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有图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莲座牌位,写上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张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包袱里装有各种冥钱。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106、捡烂纸:

 

 

                 

 

-                                           

 

107  踏青

 


  溱洧河畔钟鼓交,踏青游人乐陶陶。红男绿女佩香草,两情相悦赠芍药。

  《诗经·郑风》有一首民歌《溱洧》,其中说:一对青年男女,要到溱洧二河边上去看集会,他们相互逗笑,并赠送芍药。高亨《诗经今注》说:“郑国风俗,每逢春季的一个节日(旧说是夏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在溱洧二河的边上,举行一个盛大的集会,男男女女人山人海地来游玩。这首诗正是叙写这个集会。”实际上,郑国的上巳节是我们已知的最早的情人节。后来才移到七月七日。


(北朝) 踏青

  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游人谁顾杨柳绿,竞看佳丽映桃红。

  踏青之俗早在汉代之前已经盛行,《晋书》载: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人们出外踏青。到了唐代更为盛行。如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孟浩然有“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诗句,可见当时踏青之风。宋代在清明时踏青,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即描述清明踏青春游情景。踏青日期南北不同:《月令广义》说蜀地正月初三踏青,闽粤在二月初二日,北方则到三月或四五月方可见青。

 

108斗百草


   百花争艳满庭芳,莺歌燕舞女儿乡。不喜饮酒猜拳乐闲将斗草过时光。

  明翟佑《四时宜忌》:“《荆楚记》曰:三月三日,四民踏百草。时有斗百草之戏,亦祖此耳。”高启《斗草》诗:“摘拾遍丛丛,铺茵曲槛东。众家谁得?胜独有并红。”

 

109燃爆竹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 一自火药发明后, 难止新年放鞭俗。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写燃爆竹的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在南宋出现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仗。《武林旧事》:『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连百馀不绝。』此指用药线串在一起的鞭炮。明代黎淳有《爆竹》诗:『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不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所咏的是『升天雷』,北方称为『二踢脚』。火药的发明,本是为和平生活用的,后来用于战争,乃是人类的不幸;用于侵略战争,更是人类的大不幸。

 

 110教坊自乐


  良辰美景奈何天, 泪眼装欢又一年。 堪喜岁首无官役, 相聚青楼奏管弦。

  宋代教坊妓女原属宫廷,是为官妓;『绍兴年间,废教坊职名,如遇大朝会、圣节,御前排当及驾前导引奏乐,并拨临安府衙前乐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官府有事,如设酒库卖酒,为招揽生意,『官私妓女,顾倩只应』。一年之内,难得休息。只有新岁初一有空闲自娱。

 

 111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 各处贺岁皆如此, 赠予纸店大笔金。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清波杂志》载:『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清代《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112饰梅花妆


(唐)   初七人日又立春, 梅花点额颜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 疑是寿阳宫里人。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 传说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此俗传至唐宋,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春、内家圆』等名目。 其实,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113馈春盘


(晋)   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 互赠友僚同此味, 果腹勿须待膏粱。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如《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周处《风土记》:『元日造五辛盘。』注云:『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是也。』五辛盘又称春盘。《摭遗》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春盘馈贶。』《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这一风俗传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驿中作穷春盘》诗,其中说到用藕、豌豆、葱、蒌蒿、韭黄和粉丝作春盘。

 

114宫中赐银幡

  

 


(宋) 新春拜过至初三, 大内银幡赐百官。 朝回两袖天香满, 帽饰招得笑语喧。

  《东京梦华录》:『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苏辙《除夜元日省宿致斋》诗云:『今岁初辛日正三,明朝风气渐东南。还家强作银幡会,雪底蒿芹欲满篮。』南宋仍沿北宋风习。《梦粱录》:『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赐金银幡胜,悬于幞头上,入朝称贺。』 

 

 115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 五彩旌旗喧锣鼓, 围看府尹鞭春牛。

  《清嘉录》载:『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属迎春娄门外柳仙堂,鸣驺清路,盛设羽仪,前列社夥,殿以春牛。观者如市。』明周希曜《宝安春色篇》:『掀天爆声彻夜闹,沸地歌喉板敲檀。春牛高拥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盘桓。』袁宏道有《迎春歌》,证明迎春仪式已经演化为一种盛大的歌舞活动。明代鞭春牛,还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画,更画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意『万象更新』。

 

116放灯


   火树银花不夜天, 游人元宵多留连。 灯山星桥笙歌满, 金吾放禁任狂欢。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早在汉代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浓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成为元宵诗经典之作。唐睿宗时元夕作灯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号为『火树』。『金吾不禁夜』是说京城破例取消夜间戒严,允许市民逛灯三整夜,又称『放灯』。

 

  117蚕卜


   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 喜得佳兆虽自设, 依然欢乐不可支。

  宋杨万里有《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蚕卜,因戏作长句》诗:『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无灯惟有雨。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还有游人否? 儿女炊玉作蚕丝,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云云。既说是里俗,可知是杨万里家乡江西吉州地方的风俗;也即南方养蚕地区的风俗。

 

118走百病上城头


(明)   姐妹元宵结伴游, 金吾不禁登城头。 走出深闺祛百病, 胜到岳阳万丈楼。

  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描写当时成都妇女在元宵夜遍游城墙为乐事。

 

119猜灯谜

 

 


   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 本似前朝射覆事, 文思机敏方解疑。

  《武林旧事》等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好谜者更组织有谜社。谜社在清代亦极为流行。如光绪年间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其间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或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谜灯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此灯又名弹壁灯。猜中者揭签,获小礼品留念。清家震涛有《打灯谜》诗云:『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

 

120请紫姑神


   元宵之夜请紫姑, 保佑吉祥赐安福。 终归女儿同情意, 焉辨荒唐事有无。

  刘向《异苑》载:『紫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祝云:『子胥不在(云是其婿),曹夫人已行,(云是其大妇)小姑可出」。于猪栏边或厕边迎之,捉之觉重,是神来也。』后来成为传说:唐代寿阳刺史李景,纳何媚为妾;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杀何于厕中。天帝悯之,命何为厕神。《荆楚岁时记》:『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故民间每于正月十五夜用畚箕为架,以扶乩形式迎接她降临,请她保佑蚕桑丰收,人畜平安。陆游曾有诗讥之:『孟春百草灵,古俗迎紫姑。厨中取竹箕,冒以妇裙襦。竖子夹扶持,插笔祝其书。俄若有物凭,对答不须臾。岂必考中否一笑聊相娱。诗章亦间作,酒食随所须。兴阑忽辞去,谁能执其祛持箕畀灶婢,弃笔卧墙隅。几席亦已彻,狼藉果与蔬。纷纷竟何益人鬼均一愚。』虽为一种迷信活动,实则含有对旧社会不幸妇女的深刻同情,并希望她有保护善良人们的神力。


#1楼
发帖时间:2015-08-19 11:52:34   |   回复数:6
lyt4587
武林高手
长知识啦   谢啦
2015-8-19 #2楼
linyihuangwei
武林盟主
谢谢分享
2015-8-19 #3楼
170761468
一代宗师
长知识啦   谢啦
2015-8-19 #4楼
zgq9966
小有名气
感谢楼主分享!支持一下!
2015-8-19 #5楼
cg07218
一代宗师
感谢楼主分享!支持一下!
2015-8-19 #6楼
ALLEN820213
隐世仙人♂
感谢楼主分享!!!
2015-8-19 #7楼
游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