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raja
一代宗师

[] 关于催眠系列的一些文章

-->

以下是关于催眠系列的一些文章,都是从网上找来的,喜欢的可以看一下,请不要随便尝试
                                                                                                                                                ----鬼版wangraja
#1楼
发帖时间:2011-10-06 00:26:40   |   回复数:13
wangraja
一代宗师
学习催眠术入门

催眠术的历史

追溯起来,催眠术与许多事物一样的发展那样,一方面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早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就对它有所了解。或者说有了对它认识的萌芽。另一方面,对它的深入探讨与研究却只是现代的事情。下面我们就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人们对催眠术的认识历程。

在古代社会,原始部落中的医生们或魔术师们就已对催眠术有所了解了。在当时,它被用于宗教和治疗的目的。而催眠能力亦被认为是一种超自然的魔力。在西方,进入中世纪后,由于魔术师与巫术士们的活动,催眠术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只不过,当它一方面在魔法外衣下大放光彩之时,它的形象也被固定为一种邪恶的力量。人们确信施催眠术的人是魔鬼的代言人,而被催眠者是受了魔法的蒙蔽。

翻过漫长的历史书卷,进入现代。当人们对催眠术越来越淡化之时,一位名叫麦斯麦的医生重新把它置于人们的视野之下。可以说,现代催眠术的起源是与这位德国医生联系在一起的。

麦斯麦(1734-1815),维也纳医生。1774年他发现可以通过用磁铁触摸病人的方法治疗一些疾病。后来他又发现,不用磁铁,通过直接触摸病人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根据治疗实践,他提出了动物磁学理论。他认为,人体中有一种液体,周流全身。一个人的健康就依赖于这种“动物磁液”在全体各部分中保持平衡。如果身体中一部分磁液过多或过少,就会生病。他又认为这种动物磁液可以任意支配,可以从一个体传到另一个体。这样,当人磁液不平衡时,就可以用通磁术使得此人的磁液恢复平衡,使病人的这种“普遍流质”达到和谐的程度,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他曾在巴黎用通磁术治疗大量病人并获得成功,从而赢得极高的声誉。但不久他的工作受到怀疑。结果当时的法国科学院介入此事。经过调查,科学院认为麦斯麦的动物磁液说是无法证实的,于是其观点被法国科学院宣称非科学而受到谴责与排斥。他被宣布为一个骗人的庸医,他的工作被认为是一些骗人的江湖把戏,他的理论被认为是伪科学。麦斯麦从名声与事业的顶峰被抛入了深渊中。在事隔20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此事,我们应该对此做出如何评价呢?现在一般认为他的动物磁学理论的解释是错误的。但他诱导出的催眠现象本身及起到的巨大治疗效果是真实的。而且正是通过他,催眠术这种古老的技术才重新被引入现代社会。这是他的功绩。那么对他本人我们又该下何种结论呢?我们看到一种观点是把他看作是行使骗人伎俩的小丑。另一种观点是把他看作是在科学探索道路上的先行者。他是犯了错误,但这是科学发展道路上不可避免的错误。他对自己的治疗也经历了一个由疑到不疑,再到提出适当的解释的科学过程。但限于当时的条件,他还不可能提出或预见到更为合理的解释。如果从现在的角度来看的话,麦斯麦巨大的疗效来自于暗示。不过,在那时这个概念还根本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他还不可能用这种更为科学的概念来解释他的奇妙方法。因而他的错误与功绩就象伟大的亚里士多德那样:虽在科学方面曾犯下许许多多错误,但这些错误仍然不能掩盖他的伟大功绩。

我们不打算再对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下什么结论,我们还是继续探寻催眠术的历史吧。

当时的科学界麦斯麦的治疗术宣判了死刑,但由于其方式在治疗病人的有效,他仍然拥有大量的支持者。1784年,麦斯麦的一个学生皮伊塞居尔伯爵在用通磁术对一位年轻的牧羊人治疗时,令人感到惊奇的事情发生了。这位病人竟然睡着了。不管皮作塞居尔如何喊叫,摇动,都无法让他醒过来。可过了一会儿后,在他命令年轻人站起来时,他竟真得站了起来,并开始走了几步,不过是闭着眼睛走路。睡眠虽然并没有离开他,但他却像一个完全的清醒者,做事敏捷。当皮试着与他说话时,这位农民的儿子在此状态下竟机智而清楚地回答着他的每一个问题。皮为这一新的意外事件兴奋不已。他又多次重复了这一试验,他发现通过磁疗可以让大批人处于此种清醒睡眠中。进一步,他发现,在睡眠状态下他对被催眠者发出的命令,会被催眠者恢复正常状态时执行。醒来却一无所知。皮伊塞居尔发现了催眠现象,但他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仍局限在麦斯麦的动物液体论上。

这之后,催眠术在医学领域开始得到一些应用。如医生们用它来诱导肢体的麻木,以便进行一些外科手术。另外,医生们也用催眠办法来治疗一些精神错乱症。

当人们一方面鉴于其有用而使用它,另一方面却因无法对之给出解释而陷入尴尬之中时,1841年,英国医生布雷德出版了一本书《神经催眠术》。在此书中他引进了现代的概念“催眠术”、“催眠者”等等。他在书中不但说明了催眠的真实性,还在理论上有了突破。他否认催眠是因一种神秘的活力流,或动物磁力的影响。他认为催眠现象的真实原因在于与视觉的固有联系的高度集中的缘故。即:催眠状态是过度注意的结果。这个学说通常叫做单念说。或者说:催眠状态是一种使注意力专注于一个观念的情境。正是在这种情境下专注的观念常可实现于动作。他实行催眠时只叫受催眠者注视一玻璃水瓶塞,这亦可证明催眠的要务在注意集中。

布雷德是催眠术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所以催眠术又叫做“布雷德术”。他同时还是自暗示术的先导者。在他的倡导下,对催眠术的解释转向了心理学领域。从此,对催眠术的研究开始多少步入了正轨。但围绕催眠术的性质及其功用等方面的争论一直继续着。在19世纪后半叶,最有名且最重要的争论是在巴黎学派与南锡学派之间进行的。

巴黎学派的代表是法国有名的神经学家沙可。他认为催眠是有病的神经系统的产物,因而催眠现象具有不正常的生理基础。简单说,催眠现象都是病理性的。另外,沙可对催眠状态的几种生理变化进行了研究。他提出催眠常呈三种状态,而每个状态都各有其特征。第一为昏迷状态,其特征为四肢松懈,五官麻木,惟筋肉呈现过度感动性,第二为萎靡状态,其特征为缺乏筋肉过度感动性,病人肢体完全受催眠者支配。第三为睡行(梦游)状态,其特征为锐敏的暗示感受性,催眠者发任何命令,受催眠者都听命唯谨。沙可称全具这三种状态的为“大催眠状态”。最奇怪的是这三种状态都可以施用手术使他们呈现。如欲唤起第一状态,可轻闭眼皮;欲唤起第二状态,可将眼皮揭开;欲唤起第三状态,可轻按头顶。总之,巴黎派把催眠状态看作病征,由于精神病者多,由于暗示作用者少。南锡派极力反对此说。在他们看,凡催眠者不必尽具这三种状态,而具这三种状态时,也完全由于暗示,与精神病无关,尤其不是施用手术的结果。沙可所催眠的人是患精神病者,他们平时看惯了同院的病人在催眠状态中所发的种种生理上的变化,无形中已受了很深的暗示,所以医生用手合眼时,病人即预期曾经见过的昏迷状态发生;用手按摩头顶时,病人即预期曾经见过的睡行状态发生。总之,沙可的受催眠者都是曾经受过催眠训练的人,所以他的实验结果只足证明催眠的要素为暗示,而不能证明催眠为病态。(见朱光潜著《变态心理学派别》))

南锡派与巴黎派不同,他们研究催眠术,偏重于心理的方面。此派的开山人物是李厄保。他也是第一个正式应用催眠于治疗术的人。其传人伯恩海姆被认为是此派的领袖。伯恩海姆相信所有的催眠现象,包括催眠术是由暗示所引起的完全正常的效应。伯恩海姆认为,催眠不一定都有沙可所描述的三种状态,即使有这三种状态,他们对其的解释也与沙可不同。在此派看来,这些状态完全是暗示作用的结果,也与病理无关。催成的睡眠与天然的睡眠,根本并无二致。睡眠中的暗示受感力特强,所以观念立即实现于动作。这几点是南锡派的基本信条,而这种信条所根据的实验结果具载于伯的《暗示治疗术》(1886)一书中。由于伯恩海姆发现一些人即便不入睡也可受暗示,所以他觉得把催眠术看作“催成的睡眠”这种看法太过窄了。因此他给出定义:增加暗示感受性的特殊心理情境之引起。

对这两派的观点可以总结为:巴黎学派坚持精神病的机体病因说,强调催眠状态下的生理变化;而南锡学派则强调催眠状态中的心理变化,尤其强调指出催眠的要素为暗示。另一点就是巴黎学派认为催眠现象是精神病征,而南锡派认为90%以上的人都可受催眠,可见催眠现象是非病理性的。

在这场激烈的争论中,最终南锡派获得了胜利。其心理学的解释成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学说,这使许多人相信催眠仅仅是一个暗示的问题。

南锡派后还有出现了新南锡派。此派代表人物是库维。他中年曾就学于李厄保。他在南锡开设药店,卖药而并施行催眠。在营业经验中,他发现两件可注意的事实。第一,他所催眠的病人真正入熟睡状态者仅1/10,而不入熟睡状态者也同样可受暗示。第二,他所卖的红所生效验有时并不由于药性本身而由于病人的心理作用。因此,他断定暗示不必定要催眠,也不必定要有催眠者。他于是抛开催眠术而代以自暗示。但库维只是推行自暗示的方法而未曾阐明自暗示的学理。阐明自暗示学理的人为鲍都文。他的《暗示与自暗示》一书就是给库维治疗法树一个心理学的基础。新旧南锡派都着重暗示,此其同。在对暗示的解释上两者不同,此为异。在旧南锡派看来,催眠的人是必要的,但在新南锡派看来呢,人人都可向自己实行暗示,因此施行催眠的人不再是必要的了。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暗示的要点在使观念变为动作,至于谁把这观念引到心里去实无关宏旨;好比栽花意在结果,栽的人为自己也好,为园丁也好,结果总是一样。”在此情况下,鲍都文把施者与受者的关系完全丢开,而专论暗示本身的特性。他说,暗示是“观念之潜意识的实现”。

按这条路走下去,催眠术的研究被转向了暗示,又进一步转向了自暗示。当对暗示在催眠现象中的重要性凸显之时,对催眠本身的兴趣反而变淡了。暗示终于“鸠占鹊巢”,成了主角。当然这只是说在新旧南锡派研究中发生的事情。在这一时期,还可以简单提到弗洛伊德对催眠术的研究。

弗洛伊德先是受教于沙可。而后又曾专程到南锡接受了伯恩海姆与李厄保在催眠术方面的教导。可以说他是接受了这两派催眠术的影响。弗洛伊德对催眠法的了解是逐渐深入的。早在学生时代弗洛伊德就通过观察磁术家的公开表演而对催眠现象留下了印象,并对催眠术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与好友布洛伊尔交流安娜病例时,他也接触到了催眠法。

1885年,他到巴黎向沙可学习。夏尔科当时是著名的神经病理学专家,还是萨佩特里尔医院的院长。除开其它的方面以外,夏尔科还是歇斯底里现象的发现者。他还是一位技术高超的催眠师,他能在催眠状态下借助话语消除歇斯底里症状。

从巴黎回国后,1886年,弗洛伊德开设私人诊所。但起初,他使用的仍是当时流行的电疗法。1887年在不放弃电疗法的情况下开始使用了催眠法。在实践中,他发现传统的电疗法的效果是很有限的,他认为,早先由德国最著名的神经病学权威耳伯(W·Erb)所倡导的电疗法,有很多毛病。从1887年12月开始,弗洛伊德更集中地使用催眠疗法。

为了介绍催眠法和暗示法,弗洛伊德在1888年就已把伯恩海姆的有关暗示及其治疗效果的两大本巨著的第一卷翻译成德文。弗洛伊德还写了详细的序文。伯恩海姆的这本书叫做《催眠法、暗示与精神病治疗法》。与此同时,弗洛伊德还在《维也纳医学周刊》上发表了该书的详细摘要。弗洛伊德在该书第一卷序文中,还详细探讨了南锡学派与巴黎学派之间的分歧意见。弗洛伊德倾向于认为,催眠法主要是心理方面的,而不是生理方面的,尽管其中包含着神经与肌肉的过度兴奋状态。

为了进一步研究催眠术及其治疗机制,弗洛伊德于1889年夏,带着一位病人到法国南锡,向那里的催眠术大师们求教。这次南锡之行,李厄保和伯恩海姆作的催眠实验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弗洛伊德从亲眼所见的令人惊异的实验中受益匪浅、深受启迪。

不过,弗洛伊德带到南锡去的病人的病情并没有被治疗好。伯恩海姆几次催眠疗法治疗,效果都不好。

在随后的治疗实践和研究中,弗洛伊德认识到催眠术对于治疗神经病有明显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些病人不容易被催眠。二是通过催眠治疗病人,有时一种症状消失了,却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症状。就是说催眠法往往不能使病症根除。

就这样,曾经依赖于催眠术治疗歇斯底里病症的弗洛伊德随着对催眠术的局限性的认识,慢慢地步入了新的研究轨道。弗洛伊德曾说,真正的精神分析,开始于放弃催眠术。放弃了催眠术,弗洛伊德继续实践、探索、思考,最终总结出了一些新的医疗方法。但这种放弃并非完全否定,而应看作是一种超越,是对催眠术的扬弃。在日后的研究中,弗洛伊德并没有忘记催眠术给他的深刻启示。

正是催眠术试验,使弗洛伊德确信:人实际上是知道一些为他本人开始以为并不知道的东西的。如果用弗洛伊德后来的术语就可以说:人在意识下并不清楚的事,却仍为此人所知,只不过是为此人的潜意识所知罢了。所以当我们想知道那些为我们意识所不了解的事情时,就需要用合适的方法深入潜意识,或者用某种方法把潜意识中的东西引发出来。这就是弗洛伊德后来精神分析法的实质。

弗洛伊德还把这一重要结论用于释梦。在释梦时,他总要向梦者询问梦的意义。弗洛伊德相信:梦者其实应当能为我们解释他自己的梦。虽然,梦者常会说自己对于自己的梦一无所知。但是:梦者确实明白自己的梦的意义;只是他不知道自己明白,就以为自己一无所知罢了。

弗洛伊德正是从催眠现象的研究中获得了这一证据。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到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是如何依赖于催眠术的。

正如他在《自传》中写道的:“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得知在人类的意识后面,还可能隐藏着另一种极为强而有力的心智过程。”

可以说,通过催眠术的应用,弗洛伊德发现在人的意识背后,还深藏着另一种极其有力的心智过程——“潜意识”。后来,他发掘这种潜意识,并加以分析,最后导致了他的精神分析学整个科学体系的建立。就是说催眠疗法为“潜意识”的发现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它为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诞生提供了一方的动力来源。催眠术对弗洛伊德的重要性还有另一方面。正是这些零星的催眠试验(尤其是催眠之后的种种迹象和暗示)令人信服地为证明了无意识心理的存在和它的活动方式,以至于在多年后,弗洛伊德为了论证无意识心理的存在时,还要提出催眠试验作为自己的有力证据。由此可知,催眠术不但促使弗洛伊德发现了潜意识理论,而且还成为对其潜意识理论的有力证明。

在对弗洛伊德与催眠术进行过介绍后,不难发现弗洛伊德虽曾深受催眠术之影响,但他不久后就由催眠术转向了他的精神分析,他对催眠术本身的理论并没有做出多少贡献。

总的说来,在十九世纪催眠术曾作为学术界与医生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但进入二十世纪后的前三十年间,对此的研究被冷落下去了。它在治疗精神病方面受到了一些重视与应用,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相对而言,在一战期间,这种治疗方法还只受到少数人的重视,但到了二战期间,它已受到了广泛的注意。但是随着麻醉药物的出现,利用催眠麻醉显得是多余的了。这也使得医生们放弃催眠术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医学、心理学界,当人们对催眠术的兴趣减退之时,大众的热情却日渐高涨。剧作家与娱乐场所为了自己的目的利用这种现象,一时间,催眠术成为夜总会和演出界感兴趣的勾当。催眠术被滥用了。

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情况忽然发生了重大变化。实验心理学家作为一支新的生力军加入到对催眠术的研究行列中来了。

事情的转机是从1933年一本《催眠术和暗示》的书的出版开始的。书的作者是心理学家克拉克·L·赫尔。在这部经典著作中作者不仅给暗示和催眠的诸多方面投去希望之光,并且也大大清除了人们对于催眠的陈腐观念。但是最重要的是,此书以一种明确的方式说明了催眠术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合适的课题。赫尔此书为催眠术走出传统进入受人重视的阶段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它的出版使得美国成了科学的催眠术的研究中心。

1949年后,催眠术研究有效地开展起来了,研究人员和实践工作者开始成立了临床和实验催眠术学会。英国、美国医学催眠家协会陆续建立,并出版了各自的科学杂志。而且,这种有关催眠术的研究已经不再受到科学界的歧视,英国医学协会和美国医学协会正式承认了这种研究。正是实验心理学家们的介入,使得对催眠术的研究与探索步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可以说,实验心理学家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带来一场彻底革命。正是通过试验,人们对催眠的认识发生了许多改变。可以说,实验心理学家们的努力,加深了人们对催眠的认识。而以前一切旧的有关催眠术的观念受到了强有力的质疑。如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催眠是睡眠的一种形式,而且催眠是由暗示睡眠来诱发的。但是实验表明催眠与睡眠有着巨大的差别。再如,以前有观点认为在催眠状态下,被催眠者不会做出伤害自己与别人的事情。但有试验表明:被深度催眠的人毫无理智地把自己置身于危险情境之中。被深度催眠的人会做出对他人危险的行为。对此可做如下解释,催眠者会诱导被试放弃对自己有利的判断。如果此结论成立,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在实际应用中,只能允许那些专业心理学家和熟练掌握催眠技术的人应用深度催眠。即便现在对此还无爱猫扑.爱生活,但至少被催眠的人不会作出违背自己想法的行为的观点需要进行再检验。

催眠术研究的意义

学术的意义:催眠术常常用于试验的目的和大学中变态心理学课程中的讲解内容。在实验条件下,许多变态心理,如健忘、幻觉、感觉过敏和麻木等都可以得到说明。

科学价值:可以用催眠来研究意识和无意识行为,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意识和人格的作用,而且还可以用于确定一个人的创造性才能等特殊目的。心理学家们出示简单的图案,告诉被试按图样讲述一个故事,就可以确定他有多少创造性才华和揭示其内在的潜力。

治疗学上的意义:可分三种情况。其一:用催眠术于麻醉。相对无痛分娩可以由催眠疗法取得。其二:长期以来,催眠术被用于治疗或矫正心理和器质性的病态。方法是使病人在催眠状态下解除病痛。现在的催眠疗法有两种类型:发现病人遗忘了的对人格有害的经验材料;治疗出现了的症状。前者要追溯到病人的童年;后者要处理受治疗者最近受到的有害经历。催眠疗法尤其在治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身心疾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些病常发生于一般的群体,被称为战争精神病或弹震症。治疗这类病最常用的是发泄法,用药物或心理学方法把病人催眠,要他再度体验他的战争经历,以便消除这些经历对他的压力。另外,用催眠成功治愈许多器质性或心身疾病。如:神经痛、惊恐症、面部痉挛、神经性消化不良、气喘病、风湿病、头痛、疣、晕船、遗尿、坐骨神经病、皮肤痛、呕吐、厌食症等;还有一些常见的精神病:舞台惊恐症、口吃和结舌症、药物癖、失眠症、过度吸烟,疑病性神经症、恐怖症、躁狂症、性欲变态和健忘症等。

但催眠术的使用也经常受到激烈的反对。有反对者认为使用催眠术会伤害或削弱人的意志。更多的反对者相信被催眠者会在因受催眠而做出不道德甚至违法的事情。

结论:催眠术作为一种奇怪的而令人迷惑的现象,在许多问题上人们尚无法达成一致看法。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不同的解释理论:动物磁学理论、睡眠理论、暗示理论、精神病理论、精神分裂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目标指示理论等形形色色的理论。这些理论从认为催眠是一种不可抗拒的魔力到认为催眠是一个人按自己知道的规则来活动的游戏,简直令人眼花缭乱。不幸的人它们都是有争议的理论,统一的理论到今尚未形成。在建立一个合理的理论之前,还需要心理学家进行大量的试验。另外,在是否以及如何应用催眠术方面,人们也还无法达成一致的意见。


2011-10-6 #2楼
wangraja
一代宗师
比数羊还简单的自我催眠术

1.听听滴水声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当人聆听平淡而有节律的音响时,可以起到很好的催眠作用,如火车运行声、蟋蟀的叫声、滴水声以及雨水淅淅沥沥的声音等等。根据这个原理,有人专门用录音机制作了滴水声磁带,用这种声音诱导睡眠的条件反射,效果很好。

  2.幻想坐电梯下楼

  虽然看似都属于数数的方法,但它可能比“数羊”更来得有效。让自己安静地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幻想自己坐在高层电梯里,在脑海中默默数着电梯下降的层数,在数数的同时,还要联想自己的身体也随着电梯的缓缓下落而逐渐放松下来。这样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3.睡前看看鱼

  如果你是一个爱失眠的人,不妨在卧室养一缸鱼,鱼缸的位置最好放在你躺在床上就能看到的地方。看着鱼儿游来游去,不但可以起到舒缓压力的作用,还能让你的眼睛渐渐感到疲惫。这种方法比阅读枯燥的书或报纸有意思多了。

  4.睡前喝杯酸奶

  很多人都知道,睡前喝杯牛奶有助于入睡,但对于不能喝牛奶的人来说,睡前可以喝一小杯酸奶。研究人员近日发现,酸奶分泌的发酵乳有调整睡眠节律的功效,对改善睡眠大有帮助。需要注意的是,酸奶一定要喝常温的,睡前喝过凉的饮品会刺激肠胃,影响睡眠。

  5.做做放松练习

  你可以以非常舒适的姿势躺着床上。闭上眼睛,将注意力集中在头部,咬紧牙关,使两边面颊感到很紧。然后再将牙关慢慢松开,咬牙的肌肉就会产生松弛感。多做几次,整个头部的肌肉都会跟着放松。之后,把注意力再下移到颈部,还是用同样的方法,先让颈部肌肉紧张起来,再放松下来。

  下一步把注意力向胸部集中,在放松的同时一定要配合深呼吸,深吸气维持5-6秒,再缓缓吐出来。练习的次数不限,直到你感到上半身越来越轻,呼吸越来越平稳就可以了。

  最后,用同样的方法将手部、肩部、腰部、腿部和双脚一一放松。很多人在练习的过程中就进入了梦乡。
2011-10-6 #3楼
wangraja
一代宗师
催眠术详解

催眠术的小史
催眠术是一项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心理调整技术。
在古代就有很多类似于催眠的记载,由于科学不发达,便借助自身或者外界的力量来治疗某些疾病。再如寺庙的僧侣或者教堂的神甫等进行讲道、说法、告解等,都有类似于自我催眠的作用。这就是催眠的神学时代。
在18世纪,麦斯默提出“动物磁气说”,认为生病是人体磁场流通的阻碍,需要借助外力打通磁场,就能治疗疾病。
1841年11月英国著名的外科医生布雷德(G.Braid)在观看一位瑞士医师用催眠术治病表演时,他用挑剔的、蔑视的态度想从中找出欺诈骗局,结果未发现有任何破绽,于是他也开始了对催眠的研究和应用。由于催眠能改变人的感觉敏感性,1841年布雷德开始用催眠来麻醉、镇痛。布雷德是用凝视水晶球的方法做催眠,他开始提出了眼神经疲劳学说,认为这是一种类似睡眠的状态,这种使人进入清醒和睡眠之间的状态的方法就是催眠术(布雷德首先提出来的)。
现在的催眠学理论的最新发展是二层次学说:
A 第一层次:物质层次——脑神经系统功能。脑神经接受心理暗示后,进行储存、分析后通过神经生物的变化,影响生理活动功能,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系统发生相应的变化,诱导催眠状态。
B 第二层次:个人心理活动的接受情况,主要是心理功能的作用如:暗示。在催眠状态下接受暗示性指示更具作用。
进入催眠状态后,催眠师和受术者之间特殊的单线联系,会使得受术者在生理功能和心理感受上发生积极的变化。脑内乙酰胆碱(分泌越多活动越浅缓)、多巴胺(分泌越多越振奋)、疲劳素等分泌改变,影响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平衡,从而提高人的身体器官的功能;同时受术者对催眠师的指令愿意接受而且能够合作,在催眠师的帮助下改善情绪,调节压力,解开心结,开发潜能。这就是为什么催眠术能够起到调节身心作用的原因。

进入催眠状态后,催眠师和受术者之间特殊的单线联系,会使得受术者在生理功能和心理感受上发生积极的变化。脑内乙酰胆碱(分泌越多活动越浅缓)、多巴胺(分泌越多越振奋)、疲劳素等分泌改变,影响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平衡,从而提高人的身体器官的功能;同时受术者对催眠师的指令愿意接受而且能够合作,在催眠师的帮助下改善情绪,调节压力,解开心结,开发潜能。这就是为什么催眠术能够起到调节身心作用的原因。
二.究竟什么是催眠术
其实,当一个人与自己的感觉进行沟通,或者正在做内心观想工作,便是处在一定程度的催眠状态了。催眠术是通过特殊的诱导使人进入类似睡眠而非睡眠的技术,在此种状态下,人的意识进入一种相对削弱的状态,潜意识开始活跃,因此其心理活动,包括感知觉、情感、思维、意志和行为等心理活动都和催眠师的言行保持密切的联系,就象海绵一样能充分汲取催眠师的指令,能导致这种状态的技术就叫催眠术。
三.生活中的自然催眠现象
其实催眠现象是人的一种自然适应的反应,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自然催眠现象。比如公路催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驾驶员长途驾驶,单调的汽车马达声会诱发催眠状态容易发生事故,所以在修筑公路时会在路旁设置一些醒目的标志,或者有意识地将公路筑成弯道,避免诱发公路催眠。
长途乘车旅行也是同样。长途旅行中单调、刻板的车轮转动声也会成为催眠性刺激诱人进入催眠状态,在催眠中似乎能听到列车员报站的声音,而对其他声音则迷迷糊糊甚至一无所知。
凡是单调、重复、刻板的刺激都能诱发不同程度的催眠,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方面的体会,这是人的正常反应功能;而催眠术则是帮助人们开发和利用自身的这些功能,为调整身心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服务的。

催眠术的应用
长期以来,催眠术在人们心目中一直带着一种神秘的色彩,奇异的作用,或视为江湖术士的妖法而排斥在科学殿堂之外,使它的声誉受损,遭到非议。特别是在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影响下,尤其被那些不法之徒用作愚弄和欺骗人们的伎俩达到他们的个人目的,使催眠术遭到致命的伤害。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科学的兴起,人们努力探讨催眠术的奥秘,使其不断科学化、系统化。催眠术作为心理调整和治疗技术,给人以智慧和启迪,它作为心理学之瑰宝,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研究越来越深入,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心理保健和医学界、商业界、教育界、体育界、司法界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质量。现代都市的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看重精神生活;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着自己的心理健康。越是高层次的人,越会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催眠术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调整和放松技术,在缓解都市人心理压力,调整身心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发挥特殊的作用。
本场所主要提供的催眠服务:
1减压放松,消除身心疲劳感
2改善睡眠,提高休息质量
3心理调整,体验自信与充实
4改善情绪,面对生活游刃有余
5自我催眠,提高自身调整应变能力

实施催眠的相关注意事项
一 实施催眠的环境和时间设置
环境设置:最好选择安静、舒适、温馨的环境,有利于放松心情的环境,使人能自然而然地感到轻松、舒适和安全。
时间设置:一般一次催眠一个小时左右,根据催眠中要解决的不同问题视具体情况调整。作为治疗性的催眠最起码5次治疗,第一次为适应性治疗,第二次才真正开始治疗;一般每10次为1个疗程。当然,由于个体差异有人并不一定需要做完整个疗程就全面恢复。
二 接受催眠调整期间的生活习惯
每次治疗前要排空大小便,不要吃得太多太饱;消除杂念,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治疗;绝对禁止饮酒(饮酒后会出现头昏、头痛、烦躁等反应),尽量不服用人参、激素等;尽量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向催眠师真实反映治疗后的体验和变化。
三 实施催眠的禁忌症
虽然至今未见催眠暗示伴发严重后果的实例报导,但实施催眠仍应注意选择适应症,同时注意禁忌症,避免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禁忌症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精神分裂症或其他重性精神病。这类病人在催眠状态下会促进病情恶化或诱发幻觉妄想。
2 脑器质性精神疾病伴有意识障碍的病人。催眠可使得症状加重。
3 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动脉硬化、心力衰竭等。
4 对催眠有严重的恐惧心理,经解释后仍然持怀疑态度者。

对催眠术常见的误解和担心
1 问:催眠术是否就是会让人睡觉?
答:催眠术并不是催人入睡的技术,催眠状态和睡眠状态也有很多区别。虽然表面看起来好象睡着了一样,但其实受术者和催眠师保持着密切的感应关系,他的潜意识活动在催眠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发挥积极的作用;虽然催眠状态下也是在休息,但休息的深度和质量高于一般的睡眠,有时只睡了十多分钟,感觉就象睡了很久。虽然催眠术对于治疗睡眠问题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它不仅仅限于这一个方面的作用,而是可以对人的身心状态进行全面的调整。
2 问:催眠中被催过去后会不会醒不过来了?
答:催眠过程中受术者和催眠师保持着密切的感应关系,所以看起来受术者好象什么都不知道,但其实他在和催眠师进行潜意识的沟通,与外界保持着联系,在催眠师的指令唤醒后就会醒来。当然,如果任其催眠状态持续下去,则可进入自然的睡眠状态,经过充分睡眠后受术者也会自然醒复,不会有任何副作用或者不良后果。同样,在正常的自然睡眠状态中,也可以通过催眠术转入到催眠状态,这称为睡眠性催眠术。
3 问:催眠就是要让人什么都不知道了,然后就会发生一些神奇的改变吗?
答:催眠并不是要剥夺人心理活动的能力,虽然有意识活动的水平降低,但人的潜意识活动水平反而更加活跃,这时有的受术者会有迷迷糊糊意识不清的感觉,好象只能听到催眠师的声音;而有的受术者觉得自己很清醒,什么都听得见,甚至认为自己完全没有被催眠,这些感觉在催眠状态下都可能会出现,也都不会影响催眠的进行和治疗效果。当然,受术者越是按催眠师的指令去感受和体验(而不是去检验),就越有利于从催眠中获得更多有益的东西。
4 问:在很多影视文学作品中看到被催眠后催眠师要人干什么人就会去干,要人说什么人就会说什么,是真的吗?这样会不会被别人控制或者暴露自己的隐私?
答:很多影视文学作品中关于催眠的描写都有夸张和失实的成分。每个人的潜意识有一个坚守不移的任务,就是保护这个人。实际上,即便在催眠状态中,人的潜意识也会象一个忠诚的卫士一样保护自己。催眠能够与潜意识更好地沟通,但不能驱使一个人做他的潜意识不认同的事情,所以不用担心会被控制或者暴露自己的秘密。并且,即便不是属于隐私,但作为催眠师来说,也应该对于催眠过程中的情况为受术者保密,这是基本的职业道德。
5 问:催眠就是被暗示,所以是不是只有哪些没有主见或者意志不坚定的人,或者那些文化水平素质低没有档次的人才会被催眠?
答:催眠现象产生的原因相当复杂,暗示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并不是全部内容。催眠感受性是正常人都具备的一种心理特征,所以并不是说只有缺乏主见的人才会被催眠;同时,根据催眠学界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催眠现象产生的第一层次是物质层次——脑神经系统功能;第二层次是个人心理活动的接受情况。由此看来,那些越容易接受催眠的人往往是那些脑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良好,心理活动功能强效率高而且敏锐的人,所以我们可以看见往往越是文化水平高、心理素质好、感受性敏锐的人越能够从催眠中获得好处,而过于年幼的儿童和过度衰老的老人以及生活中的低智能者因为脑神经系统功能状态不佳而难于被催眠。
6 问:催眠对心理健康会不会有不良影响?
答:催眠术本身是一种非常安全的心理调整和治疗技术,只要施术者规范操作,不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即便催眠后有感不适,也能在下一次催眠中得以解除,不会给受术者留下“后患”。当然,由于催眠术的特殊性,在实施催眠,特别是带有心理治疗和训练内容的催眠时,应该由接受过专业训练并有实践经验的催眠师实施催眠
2011-10-6 #4楼
wangraja
一代宗师
神奇的催眠术教程

催眠状态是人类一种本能的意识状态,处于放松状态的人受到别人的暗示,会“失魂落魄”似的顺从他人的指令,作出反应。
一、催眠术的应用前提
催眠术是否成功,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催眠师的素质和技能要高,二是被催眠者要容易被催眠,。被催眠者如果受暗示性较强,对催眠术持信任态度,催眠即可进行。判断方法有:
1.巴布尔暗示:11项暗示,每次暗示成功得1分,总分为8分,得分超过4分以上者表示催眠可获得成功。
手臂下落:
右手平伸,暗示其越来越沉,沉得往下落。30秒后,下沉4英寸(约十厘米)或更低,得一分。
手臂上飘:
左手平伸,暗示其越来越轻,轻得向上飘。30秒后,上飘4英寸(约十厘米)或更高,得一分。
两手分不开:
先撒开两手,然后两手交叉,紧握置于下腹部,暗示其两手被粘住了,不能分开,反复暗示45秒钟,5秒钟后分不开手给0.5分,15秒钟后分不开手给1分。
口渴幻觉:
暗示“你太渴了”,被试者有明显的吞咽动作,嘴动,润湿口唇,给0.5分,测试结束后仍然感到口渴,再加0.5分。
失语:
暗示“你喉咙、嘴巴动不了了,说不出话来”,持续45秒钟,5秒后说不出话,给0.5分,15秒后仍说不出话,给1分。
身体不能动:
暗示“你身体发沉,僵硬,不能站立”。持续45秒,5秒后不能站立,0.5分,15秒后仍不能站立,1分。
“催眠后”反应:
告诉测试者“测试结束后当我响起‘咔哒’声,你会不由自主地咳嗽”,测试结束后,发出“咔哒”声,测试者咳嗽或喉部运动,给1分。
选择性遗忘:
告诉测试者“测试结束后你记不起第二项测试,只有当我说你现在想起来了,你才能想起来第二项测试的内容。”测试者想不起来,给1分。

2.布尔评定:选择一、二项就可以了。
后倒法:
告诉测试者,要进行神经特点方面实验。让测试者背向催眠师,两脚并拢而立,双手自然下垂,催眠师用手掌心轻轻平贴于测试者后背,低声说:“现在开始慢慢向后拉你,已经开始拉了!你开始向后倒了!已经开始倒了……”但实际只是把手后移,如果测试者向后倒,表明有足够的暗示性注意力。
前倾法:
站立姿势同前,令测试者盯着催眠师的眼睛,催眠师的目光集中固定于测试者鼻梁上,伸出双手,掌心向内,放到测试者太阳穴附近,并轻微接触,暗示说:“现在当我的手拿开时,你回跟着我向前倒。”
勾手法:
让测试者双手勾在一起,催眠师把自己的手包在测试者双手之外,给予轻微按摩,催眠师的目光固定于测试者的鼻梁,并要求测试者凝视催眠师的眼睛,暗示说:“你的手麻木了……两手握得很紧了……你已经不能把你的双手分开了!你用力试试看,你的双手不能分开了!”

试管法:
给测试者三个盛有清水的试管,告诉说要实验一下嗅觉的灵敏度,暗示说:“闻一下,哪个是汽油,哪个是酒精,哪个是清水?”如果闻到了汽油或酒精,则暗示性较强。
摆锤法:
用一根结实的线,一端系上一个小铁球,让测试者伸出一只手提着另一端,催眠师用一块木制的马蹄型“磁铁”围绕小铁球运动,并暗示说:“小铁球会跟着磁铁摆动起来……”
二、催眠的具体方法:被催眠者先平静而舒适地坐在安乐椅或躺在床上,放松数分钟。暗示的语言必须坚定有力,简单明确、清晰。
1.光点刺激法:
让被催眠者凝视上访的一个光点或光亮灯罩,或凝视催眠师手中捧端的发亮物体,距离10厘米左右。集中注意力凝视数分钟后,催眠师用单调的暗示性语言引导:“你的眼睛开始疲倦起来了……你已经睁不开眼睛了……你全身越来越沉重,头脑越来越模糊了……你就要瞌睡了……睡把……熟睡吧……”眼睑闭合,说明催眠成功。
2.单调音重复法:
让被催眠者闭目全身放松,倾听节拍器或感应器发出的单调声音或滴水声,几分钟后给予类似的语言提示,在暗示时还可加上数数,典型语言有:“这里没有打扰你的东西……催了我说话的声音和滴水声,你什么也听不见……随着我数数你会加重瞌睡……一……一股舒服的暖流流遍你全身……二……你的头脑模糊不清了……三……周围安静极了……不能抵制的睡意已经完全笼罩你了……你什么也听不见了……”

3.温觉引导法:
净手并烘热,用温暖洁净的手轻微基础被催眠者的皮肤表面,从其额部,两颊到双手,按照同一方向反复地,缓慢地,均匀地慢慢移动,同时可使用上述语言暗示。也可以不接触皮肤,只靠手的移动一起的热空气的波动给予刺激。
三、催眠深度:一般分为三个等级。
1.浅度:
被催眠者处于舒适的肌肉松弛状态,保持随意运动的功能,但不愿意动,没有力气睁开眼睛。催眠解除后能记得催眠中进行的一切。
2.中度:
被催眠者随意运动小时,四肢僵直难屈,催眠师弯曲取胳膊是,明显感到有抵抗力。催眠解除后能保留部分记忆。
3.深度:
被催眠者只听到催眠师的说话声音,绝对顺从和遵照指令动作,痛觉减退甚至消失,催眠解除后完全遗忘。
四、催眠的解除:
“再过五分钟我将把你叫醒……现在我从五数到一,当数到一的时候你会完全清醒……五……你开始逐渐清醒了……肌肉变的有弹性和力量了……四……你头脑清醒了,你开始清楚地辨别各种声音……二……你更清醒了……你已经完全清醒了……一!醒来吧。”
如果一次不成功可多试几次。
感到有抵抗力。催眠解除后能保留部分记忆。

3.深度:
被催眠者只听到催眠师的说话声音,绝对顺从和遵照指令动作,痛觉减退甚至消失,催眠解除后完全遗忘。
四、催眠的解除:
“再过五分钟我将把你叫醒……现在我从五数到一,当数到一的时候你会完全清醒……五……你开始逐渐清醒了……肌肉变的有弹性和力量了……四……你头脑清醒了,你开始清楚地辨别各种声音……二……你更清醒了……你已经完全清醒了……一!醒来吧。”
如果一次不成功可多试几次。
2011-10-6 #5楼
wangraja
一代宗师
学习催眠术必须遵守的原则

想学催眠术的人绝对不可抱有滥用的邪念。由于是用暗示的方法调动意外的力——不可思议的的人的无意识力,因此必须节制“失度”的恶作剧。

  比如,在严寒的冬天让对方在冰冷的河中游泳,拿污水暗示为果汁让对方喝,在公园里让对方脱衣等,均属应克制之列。

  ·考虑时间和场合

  不要在夜深人静、紧靠邻居的地方进行。因为被施术者的声音会出乎本人意料的紧张、高昂,有时会传得很远。

  ·不要进行奇异的暗示

  不要给被催眠者脱离常识的暗示,如使之采取过分的姿势、往嘴里放危险物品等。以免异物损伤筋骨或招来意想不到的事故。另外,应忌讳让对方发出无意义的怪声等。

  ·不选择容易兴奋者

  应尽量避免选择有歇斯底里倾向的人,容易兴奋的人及对催眠术产生抗拒反应的人,由于这种类型的人经常压抑着感情,一旦进入催眠,会发生感情暴发性地外泄,朝意外方向发展的危险。

  ·不做超限度的恶作剧,不得强迫对方喝有毒或有害的东西。

  ·对儿童的催眠只做到浅度催眠状态。


2011-10-6 #6楼
wangraja
一代宗师
催 眠 入 門 指 導 手 冊

第一章

這一章中我們討論腦與身體運作的一些基本方式,我們特別將焦點著重於言
語及想像能激發腦部的其他表象系統,如有關情緒、肌肉感覺及平衡的這一方
面,以與「催眠能力測驗」及「催眠誘導法」相比較。

從事娛樂事業的催眠師們喜好將催眠裝扮得比較神秘、黑暗、複雜,他們偏
好表現出好像具有常人所沒有的特殊能耐。
我本人卻傾向於使得事情開放、光明、清晰,並且我不具備任何特殊的能力。
在第一章中,我將要提示各位嘗試各種不同的事物並且思考之,這些事物很
單純並且每天都存在,完全沒有任何的神秘,可是卻是催眠的根基。

言語能引發妳心中的圖像

這是很明顯的事實,你只要想像閱讀一本小說,想像著心中所浮現的圖像,
當這樣做的時候,就好像你真正的了解這些人、事一樣,但是這依然值得我們來
做下面的練習。
第一個例子:首先只要想像自己「正在渡假。」立即停止,是否妳的心中產
生了圖像?因人而異,但是在我所提供的短暫片刻時間裡,你很難看見很清晰的
影像。
現在允許你自己有比較充裕的時間。
「我正在渡假。」﹝停頓﹞
「那是一個我很喜歡的地點。」﹝停頓﹞
「天氣非常的宜人。」﹝停頓﹞
「我穿著自己最欣賞的衣服。」﹝停頓﹞
「我正在做自己最愛做的事。」﹝停頓﹞
「我正在渡假!」。
很有可能,額外多花費的時間能回報一些逼真的圖像浮現在心中,如果你是
催眠的學員,最好能找個朋友來嘗試這些方法,或許你說:
「想像你正在渡假的情形。」停頓
「那天天氣真好!」等等諸如此類的言語。
用這一種方式妳就能自己發現每個人對於圖像清晰度都不相同的這一個事
實,並且圖像本身也相當的不一樣,例如就我本人而言,只能浮現出類似水洗過
的模糊圖像。
綜合以上的練習而得的結論如下:我希望當你有了一些經驗之後也能同意。
2011-10-6 #7楼
wangraja
一代宗师
催 眠 入 門 指 導 手 冊1

1.言語能引導出心中的圖像。
2.需要費點時間才能浮現。
3.所需的時間及圖像性質因人而異。

第二個例子:下個練習將探究哪種言語能指揮肌肉而不需要經歷一般要經過意念
而做的動作。
將雙臂前伸,手掌心彼此相向,離開幾公分,注視著缺口,並且說:
「合攏…合攏…合攏…合攏…合攏…合攏」。用一種舒適的速度重複的念著。
經過一分鐘或多一些,典型的反應就是雙手掌慢慢合攏直到接觸,找別人來
試一試﹝對學生而言,這就是你必須要的練習。﹞在這個練習的狀況下,當你們
注視著雙手時,妳重覆的唸著句子。

在這種情形之下,你會再次發現有一個反應的範圍,平均合攏的時間約麼幾
分鐘,某些人幾秒鐘就合攏了,另外一些人在失去耐心之前根本就一動也不動,
偶而有些人會表現出抗拒,手臂會顫抖,好像一組肌肉將手拉攏而另一組肌肉將
手拉開,另外一種較少的反應為雙手分的更開,但是不論是哪一種反應,妳或是
你的朋友會發現有種事情的發生不經由意志的奇怪感覺。

同樣我希望你能同意以下簡單的結論:
1. 言語能指揮肌肉動作。
2. 需要花費一點時間來產生動作。
3. 所要花費的時間及產生的反應因人而異。
4. 哪個人說話差別很小。
第三個例子你可以發現言語是如何的引導產生癢的感覺。
所有你所要做的只是重複的對自己說:
『我的鼻子有點兒癢。』停頓。
重複個幾分鐘,然後找別人重複同樣的事,最可能的結果就是有人會說感覺
到癢了,再次你會發現到明顯的差異,時間花費由數秒到長時間,有些人會因為
感覺太強而有無法抗拒的想抓,而另一些人則很輕微,奇怪的是有些人癢的部位
不是鼻子而在其他部位,由這個經驗我希望你能同意下面簡單的敘述:
1. 言語能直接引導出身體感覺。
2. 要花費一點時間。
3. 時間和程度因人而異。
4. 哪個人說話差別很小。

第四個例子:在前述的例子,我們都以言語開始,現在開始來試心裡面圖像的效
應。如果圖像能指揮肌肉動作,以下就是用來表現的方法。

2011-10-6 #8楼
wangraja
一代宗师
催 眠 入 門 指 導 手 冊2

讓你的手輕鬆自在的放在一個平面上如桌子上、椅臂、或妳的腿上,想像用
一根線綁在食指的末端,而另一端由你選擇的對象抓著,他的手約比妳高個一公
尺,他試著將你的手指拉高,而且完全不讓你感覺到那根線,在心裡保持這個圖
像幾分鐘,若是閉上眼睛比較好想的話,就閉上你的眼睛。
典型的反應為有一陣子幾乎絲毫沒動靜,接著手指開始略為痙攣,然後慢慢
拉高至空中。﹝此類型反應有時在催眠書中稱為『手指飄浮』﹞
用不同的方式試試看這個一方法,妳可以叫他們試著做你先前所做的,或著
你成為那位〝朋友〞,藉著妳抓住那根想像的線將手指拉高,你會發現所需的時
間各有不同,而移動的性質也有所不同,有的是一種抽搐式的移動,有的卻很平
順,某些情形不垂直上升卻斜斜上升,此種試驗可讓我們得到下面這些你會同意
的結論:
1. 心像能引導指揮肌肉活動。
2. 要費些時間才能產生。
3. 所花費的時間與及反應本質因人而異。

現在讓我們試試圖像是否能引起情緒反應,如何?當你注意到電影公司主要
目的為了產生某些想像來喚起各種情緒反應所製造的一兆元鈔票,就不會為圖像
能引起情緒反應而驚訝了,但是我們仍然做一個練習來探查哪一種內在傳達的心
像能有同樣的反應。

第五個例子:簡單的方法為想像能使你激起強烈情緒反應的人或事,可能是一位
你所恨或愛或懼怕的人,而情景或許為性愛,或尷尬或興奮或恐怖,不論是哪一
種都由妳決定其中之一,保持你所選擇的人、事的圖像在你的心中 1、2 分鐘,
學生可以找尋其他人來做同樣的練習。
正常的反應為呼吸加快,心跳率變快,腎上腺激素分泌伴隨著你所選擇的特
別感覺及情緒,你會發現不同的人反應不同,某些人只有輕微的效果,另些人卻
可能很戲劇並且快速的反應,當然場景不同亦有所不同。
此一練習終了,你自己就能證實:
1.心象能直接引導出情緒的活動。
2.要費些時間來發生。
3. 花費的時間及反應本質因人而異。

第六個例子:現在我們試一試圖像對感覺的效果,或許心象對平衡感的影響,下
面是一種可行的方法,想像你正在搖滾,迴轉,有如在一條小舟或是在帆布搖椅
上,或是騎著一匹顛簸的野馬等等……,舒適而正直的坐著,想像所選擇的情況
畫面幾分鐘﹝閉上眼睛就更容易﹞,注意任何移動的感覺,你可以用類似的方法
對別人來試試,這次對許多人有不同的反應應該不至於驚訝了,但是一些特殊的
例子會完全無反應,再次你的經驗能證實如下:
1. 心象能刺激平衡感的活動。
2. 要費點時間才能有反應。
2011-10-6 #9楼
wangraja
一代宗师
催 眠 入 門 指 導 手 冊3

3. 花費的時間與本質因人而異。

到了這個階段,模式就已經非常的清晰明瞭了,它非常單純,腦子的某一部
位活躍﹝言語、視覺﹞能引導出其它部位的活動﹝上述例子:視覺、情緒、神經
引導肌肉、感覺﹞,而相關聯的反應快慢及本質因人而異。

第七個例子:最後在這裡提到一個明確的例子為探究下列的關聯,它引導運動感
受覺﹝對位置及移動的感覺,這裡的例子為手臂﹞對某些手臂肌肉的不自覺活
化。

單純的叫你的朋友閉上她或他的眼睛﹝這樣她們就不能看見發生了什麼
事,因此不會有視覺摻雜在內﹞然後不說任何話﹝這樣言語亦不涉及﹞只由手腕
的部位將一手臂慢慢輕輕舉高,一直到定位,然後你以非常輕柔的動作將她的手
臂略略上下移動,因此手臂似乎得到要停留在那個位置上的非常強烈的訊息,你
就能發現幾分鐘後,手臂開始感覺愈來愈輕,就像是它自己本身的肌肉接收了工
作將手臂浮於空中,甚至你可以離開而手臂依然浮於空中一段時間,你的朋友一
點也不抱怨,也不覺費力……。

可預期的就是如同先前一樣,效果的發現花費些時間,又因人而異。

如果你想實驗其它的聯結,就可以注意到某些人很容易就相聯結,我們可以
預期的說對大多數的我們而言,有的較容易有的較難些。

音樂聲響會激發某些影像,味道【taste】會激活圖像或言語,數字常牽連
出色彩,而色彩能與情緒相伴隨,而情緒能﹝如恐懼﹞刺激消化系統導致嘔吐,
觸覺﹝如動物的軟毛﹞能引發愉悅的感覺或懼怕﹝不同的人﹞,要整個列表非常
的長,主要是如何的細分不同心理系統而定,例如視覺就能細分為形狀、色彩、
移動等等,而某些人士﹝如畫家﹞對色彩的感覺與速度對某些人﹝如賽車手﹞就
無法相比較,相反亦然。但是每種分類皆可再細分,例如視覺系統一部份相關的
形狀可以區分為狗和貓,有些人就會將這些形狀與害怕的情緒相聯結,而另外一
些人反而與愛的情緒相聯結。

對我而言,其關鍵在於此一單純的例子顯示出人類的頭腦非常複雜,並包含
許多部位的次系統,更而言之,每一種皆有潛能去影響其他,但是每一個人都以
不同的方式來聯結次系統。

體認了上述簡單的例子之後,有什麼用處?
2011-10-6 #10楼
wangraja
一代宗师
本帖最后由 wangraja 于 2011-10-6 00:33 编辑

催 眠 入 門 指 導 手 冊4

有兩種理由,第一:可讓我們有另類的思考方式,用來分析和解決個人的問
題時非常有價值。例如恐懼症﹝phobia﹞,我們可以瞭解的是起因於某一個人將
圖像或某事的想法與害怕情緒系統相聯結,如果某事的想法一出現在心中,就激
活了恐懼,注意上述的例子並不是每個人都相同,人們的差異很大,為了能對上
述的情況使得上力,最好能對所聯結的本質有一個很明確的概念才開始處裡。

另外類似情況的例子,可以用這種的方式思考,如吸香煙的情形,對某些人
而言有可能運用催眠的技巧藉著將香煙的想法、味道、嗅覺與嘔吐反應相聯結,
來協助她們克服吸煙的習慣。「僅僅看見或聞到香煙味就使你想要嘔吐」。這對某
些人而言,非常明確而強烈,因而幾乎能確定使她停止吸煙,很明顯的,製造此
種聯結與此一章中你已經練習的一些技巧非常類似。

你也可以對吸煙的朋友說:『儘可能清楚的想像吸煙對你而言最明顯的那一
方面﹝對某些人可能是一幅圖像,另外也可能是味道或是嗅覺,或是用手指或嘴
唇夾煙的觸覺或是喉嚨的感覺或是肺、身體的感覺﹞,然後假設這些感覺會引起
嘔吐的感覺』。你只需要充分繼續的說,保持對方內心產生此種可能聯結一、兩
分鐘,然後就像我們先前所做的一些練習,你就會發現某些吸煙者經歷到很強烈
的嘔吐感,其他則較輕,而有些人根本就絲毫不為所動,第一級反應的人就算是
沒有停止吸煙,但是經驗到很明顯減少吸煙的欲望,雖然以後我們會有辦法來增
強此類的情況,但是目前你在這裡已經開始發現有價值的事物了。

我提過有 2 個理由使我們注意到這種單純的現象,第二就是此類的現象在早
期的催眠書中歸類為催眠的方法一種,為兩種主要的所謂『誘導步驟』或『催眠
能力測驗』的一部份。

我將討論這些不同觀點的看待方式,使得你能將這些觀點與我所謂「摩根法」
【Morganic approach】相互比較。

在過去有兩派有關『催眠現象』的思想;「狀態」和「傾向」【State and Trait】,
屬於狀態的學派認為催眠為一〝狀態〞,人們被〝放入〞,我想她們認為像〝睡眠
狀態〞或〝恐懼狀態〞,此種說法自然就鼓勵想像所謂催眠師所做的就是將某人
放入某狀態,而每一個催眠師或催眠治療師有她自己的獨門手法,這些方法由一
些步驟串聯在一起,每個方法都像我在前面所提到的項目,或在下一章中所提到
略為不同的種類。

催眠師可由運用言語來直接作用於肌肉使得雙手緊握而結合在一起,她也能
繼續接著下去使得對方站直然後作用在平衡的感覺,使得對方感覺她將要倒下,
而同時利用言語激活全身的肌肉使它僵硬,然後催眠師扶住僵硬著的對方到地板
上,更進一步驟也類似這種型式,累積的效應能製造並促進出〝對象〞在心中。
2011-10-6 #11楼
wangraja
一代宗师
催眠术与自我催眠术
         
         催眠术在世界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技术,它的确能使一些心理病症手到病除,使焦虑、忧郁的情绪转瞬即逝。遗憾的是,由于一些江湖术士的滥用,催眠术曾屡遭非议。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化,近年来,我国许多心理咨询部门都在运用催眠术帮助人们解除痛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催眠术的神奇功效了。
         催眠不是睡眠,而是催眠师运用心理学手段在受术者头脑中唤起的一种特殊意境,这种意境能使人的心理对生理的控制力量发挥到最高水平。具体点说,催眠术可以使人失去痛觉,从而接受无痛手术;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强化生存意志;可以消除心身疲惫,矫正不良习惯等等。特别有意义的是,催眠术能大幅度提高人的记忆力,这已被大量实验所证实。这是因为,在催眠状态下,受术者的思维只同催眠师的指令进行"单线联系",外界的一切对受术者都不构成干扰,从而使注意力和头脑清晰度达到最高极限。正因为如此,国外一些心理学家已把催眠术作为开发青少年智力的手段之一。
         约10%的受术者不能进入催眠状态,重症精神病和重症心血管疾病等患者不宜接受催眠术。此外,作为一种特殊技艺,催眠只能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医生和心理咨询人员施行,以保证受术者的健康权益。
         催眠既可以由催眠师来做,也可以自己为自己做,也就是所说的自我催眠。自我催眠是运用自我暗示方法导入的一种类似睡眠的特殊意境。在这种意境中,你为自己暗示的催眠指令会变成清晰的图象(如会见亲友、游览风光)和真实的感受(如舒展心情、消除疼痛),如果技艺纯熟,自我催眠术还可用来克服自卑感、增强记忆力和治疗心身疾病等。这并不是因为自我催眠术有什么神秘,而是因为它唤醒了你被压抑的心理对生理的控制力。
         如果能请一位催眠师为你做几次催眠,然后练习自我催眠就易如反掌了。即便没有这个条件,只要按程序练习一段时间,也是很快就能学会的。
         下面向你介绍一个以改善睡眠为目的的自我催眠程序:
         1、           去掉或松开紧束身体的东西(如发卡、领扣、腰带、护膝、护裸、
         鞋带等)。
         2、           以最舒服的姿势(以不妨碍呼吸和各部位肌肉放松为前提)躺好或
         坐好。
         3、           、微闭双眼,很自然地做几次深呼吸,呼吸时体验胸部和心脏的轻
         松、舒适。每次深呼吸后要体验一会儿,感到轻松、舒适后再做下一次。
         4、           顺序放松两脚、双腿、臀部、胸部、双手、双臂、双肩、颈部、头
         部和面部肌肉。放松某部位肌肉时,先把注意力集中到该部位,默念该部位肌肉"放松、再放松,"然后体验一会儿该部位放松、舒适的感觉。待体验到这种感觉后,接着放松下一部位的肌肉。
         5、           、输入催眠和醒复指令
          "周身肌肉已经放松,非常舒适,身体轻轻下沉,下沉……"(体验这种舒适和不想睁开的感觉)。
         "我的眼睛越闭越舒适,不想睁开,不想睁开……(体验眼睛舒适和不想睁开的感觉);"
         "我就要睡着了,就要睡着了,会睡得很踏实、很解乏,×点×分(具体时间自己拟定)准时醒来,醒来后身体轻松、头脑清晰、心情愉快……"
         "从一数到五,我飘然进入催眠状态,×点×分愉快醒来,一,二,三,四,五……"
         自我催眠术的程序大体如此,具体的催眠指令可依催眠目的灵活拟定。
2011-10-6 #12楼
wangraja
一代宗师
催眠术(hypnotism,原自于希腊神话中睡神Hypnos的名字)是运用暗示等手段让受术者进入催眠状态能够产生神奇效应的一种法术。

催眠是以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种特殊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心理状态。其特点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断、自主意愿行动减弱或丧失,感觉、知觉发生歪曲或丧失。在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遵从催眠师的暗示或指示,并做出反应。催眠的深度因个体的催眠感受性、催眠师的威信与技巧等的差异而不同。催眠时暗示所产生的效应可延续到催眠后的觉醒活动中。以一定程序的诱导使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的方法就称为催眠术。

采用特殊的的行为技术并结合言语暗示,使正常的人进入一种暂时的,类似睡眠的状态,催眠状态也可由药物诱发,分为自我催眠与他人催眠,自我催眠由自我暗示引起;他人催眠在催眠师的影响和暗示下引起,可以使病人唤起被压抑和遗忘的事情,说出病历,病情,内心冲突和紧张。催眠还可以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既催眠疗法)减轻或消除病人的紧张、焦虑、冲突、失眠以及其他的身心疾病。

在中国,可以说“催眠”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在《内经》中也有提及。古代的“祝由术”,宗教中的一些仪式,如“跳大神”等都含有催眠的成分,只不过当时多是用来行骗的,或是一种迷信活动。在欧美,很早就有人倾力研究催眠。记录较早的是18世纪在巴黎有一位喜欢心理治疗的奥地利医生名叫麦斯麦尔 (FranzAntonMesmer)的“催眠”,他能够通过一套复杂的方法,应用“动物磁力”治疗病人,其中包括能使病人躺在手臂上面。并用神秘的动物磁气说来解释催眠机理,按现代理解那就是一种暗示力。据传法国政府准备出很多钱购买他的治疗方法,但他都不肯,这可能是由于他自己也不清楚。后来,一位苏格兰医生布雷德(James‘Braid)对该现象发生了兴趣,能够给手术病人引起麻醉,于19世纪提出“催眠”一词,并对催眠现象作了科学的解释,认为是治疗者的所引起的一种被动的、类睡眠状态,并借用希腊文“hypnos”(即睡眠的意思)一词改为“hypnosis”(催眠),使得催眠术有了广泛的传播,至今一直沿用这一术语。后来,在前苏联生物科学家巴浦洛夫带领一班人多年系统深入的研究下,催眠有了长足的发展,催眠真正成为一门有理有用的应用科学。现在,在很多国家有名望的大学、医院里,都设有催眠研究室,并积极开展着把催眠应用于医学、教学、产业等领域的可行性研究。

催眠的理论

1. 部分退化(partial regression)理论

催眠使受试者思维退化至某种较幼稚的阶段,失去了正常清醒时所具有的控制,落入一种较原始的思维方式,因而凭冲动行事并进行幻想与幻觉的制作。

2. 角色扮演(role playing)理论

认为是受试者在催眠者的诱导下过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受试者对角色的期望和情景因素,使他们以高度合作的态度做出了某些动作。但很多学者坚持催眠是意识的另一种状态,而不是角色扮演,因为即使最合作的受试者也不会同意在不给麻醉药的情况下进行手术。

3. 意识分离(dissociation in consciousness)理论

希尔加德根据实验观察,认为催眠将受试者的心理过程分离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进行的分流。第一个分流是受试者所经历的意识活动,性质可能是扭曲的;第二个分流是受试者难于察觉、被掩蔽的意识活动,但其性质是比较真实的,希尔加德称之为“隐蔽观察者”。意识分离是生活中一种经常出现的正常体验,例如长途驾车的人对路上状况作出了一些反应但多不能回忆,就是由于当时意识明显地分离为驾驭汽车与个人思考两部份了。

实施催眠的相关注意事项

一、实施催眠的环境和时间设置

环境设置:最好选择安静、舒适、温馨的环境,有利于放松心情的环境,使人能自然而然地感到轻松、舒适和安全。

时间设置:一般一次催眠一个小时左右,根据催眠中要解决的不同问题视具体情况调整。作为治疗性的催眠最起码5次治疗,第一次为适应性治疗,第二次才真正开始治疗;一般每10次为1个疗程。当然,由于个体差异有人并不一定需要做完整个疗程就全面恢复。

二、接受催眠调整期间的生活习惯

每次治疗前要排空大小便,不要吃得太多太饱;消除杂念,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治疗;绝对禁止饮酒(饮酒后会出现头昏、头痛、烦躁等反应),尽量不服用人参、激素等;尽量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向催眠师真实反映治疗后的体验和变化。

三、实施催眠的禁忌症

虽然至今未见催眠暗示伴发严重后果的实例报导,但实施催眠仍应注意选择适应症,同时注意禁忌症,避免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禁忌症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精神分裂症或其他重性精神病。这类病人在催眠状态下会促进病情恶化或诱发幻觉妄想。

2 .脑器质性精神疾病伴有意识障碍的病人。催眠可使得症状加重。

3 .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动脉硬化、心力衰竭等。

4. 对催眠有严重的恐惧心理,经解释后仍然持怀疑态度者。

什么是自我催眠
        
       人类具有利用自我意识和意象的能力,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资源,进行自我强化、自我教育和自我治疗。实际上.人们早已应用自我催眠暗示,如祈祷、宗教仪式、印度的瑜伽术、中国的气功术等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实施自我催眠。  催眠暗示在人类的生活中具有很大作用。当人在清醒状态下暗示虽也有作用,但在催眠状态下,暗示的内容进人潜意识领域更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威力。在催眠状态下的暗示,不仅能够改变身体的感觉、意识和行为,而且还可以影响内脏器官的功能。  脑科学研究证明,大脑前额叶不仅与意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有关,而且前额叶与调节内脏器官活动的下丘脑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纤维联系。这种结构上的联系可能是人类能主动利用意识和意象来调节和控制内脏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  潜意识对调节和控制人体的呼吸、消化、血液循环、免疫反应、物质代谢以及各种反射和反应均起着很大作用。许多研究证明,在催眠状态下暗示身体处于不同状态,代谢率就出现相应的变化,如催眠暗示正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时,代谢率可上升25%,应用自体发生训练法进行自我催眠,使心身放松后,代谢率比平时的安静状态降低15~20%。
  通常采取仰卧或坐位,使身体各部均处于舒适放松的姿势下练习。先把注意集中于自己的身体感觉,内视自己,进行自我催眠和暗示。首先不断地利用“信心、勇气和满足?等积极性情感和美好的意象驱除“烦闷、不安和悲伤”等各种消极性情感,进而有针对性地对自己进行自我规划、自我强化、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初期练习应选择比较安静的环境,每天多次练习,逐渐变为每天有规律地练习2-3次,较易收效。每次5-20分钟。初学者每次时间不宜过长,时间稍长容易出现注意涣散,入睡和不知不觉中使注意紧张等缺点。因此应适当缩短每次练习时间,甚至也可把一次练习分为几个阶段,每段只练习几分钟。
  自我催眠暗示疗法主要用于:
(1)减除心理应激,改善睡眠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身体的免疫功能,防治各种心身疾病;
(2)增强记忆力、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3)矫正各种不良习惯及减肥;
(4)治疗性功能障碍及痛经、盆底肌松弛、更年期综合症;
(5)控制疼痛;
(6)提高体育训练和比赛成绩等。
  总之,现代许多人都在成功地应用自我催眠暗示来保护心身健康。今后随着医学的发展,许多疾病都将有相应的疫苗预防和治疗,以各种心理技术来控制疾病和开发人的心身潜能,将成为未来医学的主流。

催眠逻辑
在所有典型的催眠现象中,最令人感兴趣的现象之一就是催眠逻辑。“催眠逻辑”一词由奥恩(1959)最先提出,其基本意思是,已被催眠的人可以同时相信在不相容的观点或知觉,而并不知道它们是互不相容的。奥恩(1962)说,如果要被催眠者对椅子作负性想象(即想象椅子已不在原处),那么当要他们睁着眼睛在室内行走时,他们会控制自己不碰到椅子,但她们仍然坚持说看不见椅子。这便是催眠逻辑的一种表现。没有催眠逻辑的人,就会碰撞到椅子上面(鲍尔斯,1976)。  在这类实验中,有的还不清楚被催眠者是否真正相信椅子已不在原处;或者椅子尚在原处,但他们已经不能看见它。如果他们相信椅子尚在原处,只是看不见它,那么他们在看不见椅子的时候还能回避它,这也并不是违背逻辑的,因为被催眠者可能还记得椅子的位置。若将椅子移动地方,这种试验就要完善得多。其道理是,在椅子移动之后,如果被催眠者一方面报告看不见椅子,一方面又回避摸着椅子,这就更清楚地说明其反应的不相容性,因为他们再也不能凭记忆知道椅子的位置。  与此相似的另一种催眠逻辑现象是有人报告的“双重”幻觉。其表现是,在催眠师的指导下,被催眠者幻视见一个物体,而这个物体已在屋里;或者幻视见一个人,而这个人正在步入室内。这都是双重幻觉催眠逻辑。不过,麦克唐纳和史密斯(1975),席汉、奥布斯托和麦康基(1976),以及席汉(1977)等人发现,并非所有报告讲的都是双重幻觉,有不少被催眠者是假装看见了双重幻觉。此外,双重幻觉的不相容性也有疑问。这里要分析一下被催眠者对幻视物体之真实性的相信程度,他们不能认为幻视物体只不过是想象的产物。如果他们真正相信幻视物体是客观存在的,那么看见一个以上的物体便不合乎逻辑。当然,即便是这种情况,也有一些道理可以合理解释双重物体是能够并存的。如果被催眠者知道两个物体中有一个是幻觉,那既无不相容性可言。因为当被催眠者被告知幻视物体是幻觉时,它便可以消失。透明幻觉是催眠逻辑的又一种表现。所谓透明幻觉就是被催眠者报告,他们透过幻视物体看见了真正的物体(约翰逊,马厄和巴伯,1972;席汉等,1976)。同样,也有些被催眠者所报告的这一现象是假的。看见一个被另一物体完全遮掩住的物体,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不过,幻觉没多少规则可遵循,对大多数被催眠者来说,幻觉的一个性质可能就是被催眠者可以透过它看见对面的物体。催眠逻辑是一种难以捉摸的现象。虽然不少人报告了它的存在,但是越仔细地分析它,它就越难把握。其主要原因在于不知道被催眠者是真正相信看见的物体是真实的,还是认为那是一种幻觉:是真正相信并不存在那个物体,还是认为那是一种负性幻觉。若要否认催眠逻辑现象的存在,也并不困难。然而,催眠逻辑仍然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希望今后能有更深入的研究,通过分析被催眠者的认识,使这里提出的一些问题获得解决。在作这些研究时,或许要采用与席汉和麦康基(1982)相似的方法。

催眠疗法简介
催眠疗法是利用人的受暗示性,通过言语暗示引到一种类似睡眠的状态即催眠状态。病人在这种状态中对治疗者的言语指示产生巨大的动力,引起较为深刻的心理状态的变化,从而使某些症状减轻或消失,疾病明显好转。最早施用催眠术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的是1775年奥地利的麦斯麦,他用磁铁作为催眠工具,用神秘的动物磁气说来解释催眠机理,直到1841年英国外科医师JamesBraid对催眠现象作了科学的解释,认为是治疗者的所引起的一种被动的、类睡眠状态,并借用希腊文“hypnos”(即睡眠的意思)一词改为“hypnosis”(催眠),至今一直沿用这一术语。
本疗法的具体作法如下:1.治疗前,要向病人说明催眠的性质的要求,把治疗目的步骤讲清楚,以取得病人的同意和充分合作。其次,要测试人的受暗示性程度,这是催眠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测试暗示性的方法很多,现介绍以下四种简易方法,测前告诉病人要对他的神经系统进行测查:
(1)测查嗅觉的灵敏度:用事先备好的3个装有清水的试管,请病人分辨哪个装有水,哪个装有淡醋或稀酒精。分辨不出得0分,挑出后两种的一种得1分,挑出两种得2分。
(2)测查平衡功能:令病人面墙而立,双目轻闭,平静呼吸两分钟后,然后治疗者用低沉语调缓慢地说:“你是否感到有点站不住了,是否开始感到有点前后(或左右)摇晃,你要集中注意,尽力体验你的感觉,是否有点前后(或左右)摇晃,前后(或左右)摇晃”,停顿30秒,重复问话3次后,要病人回答,如感到未摇晃者得0分,轻微摇晃者得1分,明显摇晃者得2分。
(3)测查记忆力:令病人看一彩色画,画面画的是一个房间内有一个窗户,蓝色的窗帘和两把椅子。30秒后走彩色画。问:①“房间里有3把还是4把椅子?②窗帘是什么颜色,浅绿色的还是淡黄色的?③房间有2个窗户还是3个窗户?”若回答与问话一致,则具有暗示性,每一问得1分,若回答与画面一致则得0分,此项测查可得0~3分。
(4)测查视觉分辨力:在白纸中画一直径4厘米、间距为8厘米的两个等大圆圈,中间分别写12与14(或14~15)两个数字。要病人回答哪个圆圈大,若回答一样大得0分,若回答其中之一者得1分。通过四项测查病人可得0~8分,分数愈高者表示病人暗示性愈强,被催眠的可能性就愈大。2.治疗时,房内光线要雅淡,要静,室温适中。让病人坐在舒适的沙发上。先调整呼吸,使它平静有规则,进而使全身肌肉处于放松状态。治疗者在旁实施催眠时一般采用直接或间接两种方法。直接法是凭着治疗者的威信,用简短、明确、权威性的言语或轻柔的抚摸头部即使病人进入催眠状态。间接法是借助“催眠药”如对面墙上发亮的灯光,或单调深沉的“拍节器”。一般催眠治疗多采用间接法。令病人凝视或倾听催眠物,同时治疗者给予言语暗示,用单调、低沉、肯定、柔和的言语反复暗示,病人愈来愈疲倦、眼皮紧了、变重了、睁不开了……,随即暗示其上肢、下肢、全身都松弛无力了,病人随治疗者的暗示而进入催眠状态。催眠状态的深度一般分为三:轻度、中度和深度。轻度催眠状态:病人闭眼、躯体肌肉处于松弛状态,眼睑发僵,思维活动减少,不能按治疗者的暗示行动,如睁眼,只能扬动眉毛,有时出现自动活动,事后病人诉说他未睡着,周围一切都听到,都知道,就是不能也不想睁眼,只感觉全身沉重、舒适。中度催眠状态:病人瞌睡加深,皮肤感觉迟钝,痛阈值提高,顺从。事后病人说他开始突然睡着了,后来又醒了,问他:治疗者跟他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病人只能记起催眠初期治疗者的言语和行动。  深度催眠状态:病人的感觉明显减退,对针刺不起反应,事后完全不能记忆起他在催眠中的言行,而实际上病人完全按照治疗者的指示回答和行动,故又称梦行。3.本疗法的适应症主要是神经症和某些心身疾病:如癔症性遗忘症,癔症性失音或瘫痪、恐怖症、夜尿症、慢性哮喘、痉挛性结肠、痉挛性斜颈、口吃等。消除某些心身障碍和顽固性不良习惯效果更好。一般采用轻度催眠用来消除各种症状,在催眠下直接向病人进行言语暗示,肯定其有关症状在醒来后必将消失。催眠加深时可进行催眠分析,病人较易地将被压抑而遗忘的精神创伤说出来而找出其致病的心理因素,也可进行催眠麻醉顺利地进行外科手术。此外,还可利用此疗法进行集体催眠,治疗酒精中毒症或麻醉药成瘾者。4.治疗初期,每周进行2~3次,以后每周1次,一般不超过10次,每次治疗结束时,用言语暗示病人继续睡下去,后转入自然睡眠。或告诉病人,听到计数10倒数至1后即可醒来,或让病人重复治疗者的计数,告诉他数到5时即可醒来一直数到1为止。解除催眠状态不宜过于急促,最好慢慢地让病人醒来。  5.据有经验的催眠治疗家统计,人群中能进入催眠状态的约占70~90%,仅有25%的能达到深度催眠。在有经验的治疗者指导下轻度的催眠或觉醒状态下暗示常能收到较好的疗效。由于此疗法的实施是一件严肃的事情,选择病人要严格,一般须由受过训练的精神科或其他临床医生和心理学家担任。

催 眠 与 睡 眠
尽管谁都要睡眠,但很明显,谁也不能从自己的体验中得到大量的睡眠知识。在这一领域里,正是由于科学研究方法的诞生,特别是脑电图(EEG)的发明,便使得关于睡眠与梦的知识爆炸性地增长。在做脑电图记录时,要将电极置于头皮上,测量脑的电活动变化。德门特和克莱曼(1957)通过记录脑电图而分别出睡眠的四个不同阶段。在第1期睡眠中,脑电图呈现高频、低幅的波形,与清醒休息状态(0期)的波形相近,只是较不规则。在这期睡眠中,人们正在打瞌睡。而且若从这期睡眠中醒来,人们甚至否认正在瞌睡。
  第III期睡眠的脑电图以大而低的波形为其特征,偶尔见有短时的、有节律的低频波(称为“棱形”波)。第II期睡眠较第I或睡眠为深。第 III期睡眠又较第II期睡眠为深。在这一期睡眠中,脑电图的波形更不规则,其间也有梭形波,只是其波幅较高;偶尔也可能出现大而慢的波形。第IV期是最深度的睡眠,在脑电图上以大而慢的波(6彼)为其特征。此外还有眼快动(REM)期睡眠,这时人们正在做梦。在一夜的睡眠中,人们平均要经历5段眼快动睡眠,每段间隔大约90分钟。眼快动睡眠穿插在一夜睡眠的各期之间。
  被催眠者脑电图的波形与睡眠者脑电图的II、III期波形和IV期的波形好像有很大差别(埃文斯,1982)。例如在催眠过程中几乎没有 IV期6波的迹象出现。彻脱克和克拉乌兹(1959)讨论过I期睡眠与催眠在脑电波上的相似性。这种相似当然部分是由于催眠师暗示受术者感到瞌睡,正在闭上自己的眼睛,甚至题上 1—2秒钟。或者正如埃文斯(1979,1982)指出,它是由脑电图记录的不敏感性所致;催眠与睡眠的脑电活动本来可能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为脑电记录时的过多干扰所掩盖。可以预料,如果为受术者施加“觉醒”诱导,而不是相反的“睡眠”诱导,那么其脑电波将有很大差异。(班亚,梅扎罗斯、格雷古斯, 1981)
  为什么催眠曾被视为是与睡眠相同的状态,这一点是很清楚的。在别人看来,正在睡眠的人与经过“睡眠”诱导催眠了的人在表现上报相似;二者显然都可产生不随意活动,如生动的做梦。睡眠与催眠的另一个可能的相似之处在于,有人(埃文斯,1977)发现受术者在接受哈佛集体催眠易感性量表A表的测试时的得分与他们的夜间入睡能力有关。埃文斯(1982)认为,这种相关可能是因为人体内存在一种控制意识水平或意识状态的机制;而该机制无论在人们进入催眠还是进入睡眠时都发挥作用。除了上述相似之处以外,人们一般认为睡眠与催眠是大不一样的两种状态。

催眠诱导与受暗示性
催眠诱导(hypnoticinduction)是以产生高度受暗示性(suggestibility)为特征的一个系统程序。它会引起人们被动的放松,反应性降低,注意范围变得狭窄和幻觉增强。诱导催眠的技术有多种,通常是催眠者不断反复地用轻声告诉被试他感到了疲倦、发困和朦胧欲睡,并且清楚地描述应该发生的身体感觉,如你的两臂在下坠,脚在发热,眼皮变得沉重,抬不起来了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被试就逐渐地接受影响进入了催眠状态。
大量研究结果指出人们对催眠的受暗示性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有1/10的人对催眠诱导根本没有反应,在另—一极端最容易接受催眠的人也只有1/10。每个人对催眠的反应性是一种稳定的可测量的特质,可以通过各种特定的量表进行测查,其中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希尔加德(ErnestHilgard,1965)的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Stanfordhyp— noticsu~eptibilitvscale,SHSS)被公认最为有效c至于受暗示性的实质,过去人们曾认为那属于一种人格特质,与易受吸引和表象清晰有关,但研究表明二者的相关很低。再考虑其他方面,发现对催眠的受暗示性与一个人的态度和期望密切联系,凡对催眠持积极态度,相信催眠的可能性,同时又对该催眠者表示信赖时,他就容易很好地配合接受,暗示并取得成功。这也与我国在宗教信仰上常用的一句谚语“心诚则灵”正相符合。

对催眠术常见的误解和担心
1 问:催眠术是否就是会让人睡觉? 答:催眠术并不是催人入睡的技术,催眠状态和睡眠状态也有很多区别。虽然表面看起来好像睡着了一样,但其实受术者和催眠师保持着密切的感应关系,他的潜意识活动在催眠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发挥积极的作用;虽然催眠状态下也是在休息,但休息的深度和质量高于一般的睡眠,有时只睡了十多分钟,感觉就象睡了很久。虽然催眠术对于治疗睡眠问题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它不仅仅限于这一个方面的作用,而是可以对人的身心状态进行全面的调整。
2 问:催眠中被催过去后会不会醒不过来了? 答:催眠过程中受术者和催眠师保持着密切的感应关系,所以看起来受术者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但其实他在和催眠师进行潜意识的沟通,与外界保持着联系,在催眠师的指令唤醒后就会醒来。当然,如果任其催眠状态持续下去,则可进入自然的睡眠状态,经过充分睡眠后受术者也会自然醒复,不会有任何副作用或者不良后果。同样,在正常的自然睡眠状态中,也可以通过催眠术转入到催眠状态,这称为睡眠性催眠术。
3 问:催眠就是要让人什么都不知道了,然后就会发生一些神奇的改变吗? 答:催眠并不是要剥夺人心理活动的能力,虽然有意识活动的水平降低,但人的潜意识活动水平反而更加活跃,这时有的受术者会有迷迷糊糊意识不清的感觉,好像只能听到催眠师的声音;而有的受术者觉得自己很清醒,什么都听得见,甚至认为自己完全没有被催眠,这些感觉在催眠状态下都可能会出现,也都不会影响催眠的进行和治疗效果。当然,受术者越是按催眠师的指令去感受和体验(而不是去检验),就越有利于从催眠中获得更多有益的东西。
4 问:在很多影视文学作品中看到被催眠后催眠师要人干什么人就会去干,要人说什么人就会说什么,是真的吗?这样会不会被别人控制或者暴露自己的隐私? 答:很多影视文学作品中关于催眠的描写都有夸张和失实的成分。每个人的潜意识有一个坚守不移的任务,就是保护这个人。实际上,即便在催眠状态中,人的潜意识也会象一个忠诚的卫士一样保护自己。催眠能够与潜意识更好地沟通,但不能驱使一个人做他的潜意识不认同的事情,所以不用担心会被控制或者暴露自己的秘密。并且,即便不是属于隐私,但作为催眠师来说,也应该对于催眠过程中的情况为受术者保密,这是基本的职业道德。
5 问:催眠就是被暗示,所以是不是只有哪些没有主见或者意志不坚定的人,或者那些文化水平素质低没有档次的人才会被催眠? 答:催眠现象产生的原因相当复杂,暗示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并不是全部内容。催眠感受性是正常人都具备的一种心理特征,所以并不是说只有缺乏主见的人才会被催眠;同时,根据催眠学界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催眠现象产生的第一层次是物质层次——脑神经系统功能;第二层次是个人心理活动的接受情况。由此看来,那些越容易接受催眠的人往往是那些脑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良好,心理活动功能强效率高而且敏锐的人,所以我们可以看见往往越是文化水平高、心理素质好、感受性敏锐的人越能够从催眠中获得好处,而过于年幼的儿童和过度衰老的老人以及生活中的低智能者因为脑神经系统功能状态不佳而难于被催眠。
6 问:催眠对心理健康会不会有不良影响? 答:催眠术本身是一种非常安全的心理调整和治疗技术,只要施术者规范操作,不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即便催眠后有感不适,也能在下一次催眠中得以解除,不会给受术者留下“后患”。当然,由于催眠术的特殊性,在实施催眠,特别是带有心理治疗和训练内容的催眠时,应该由接受过专业训练并有实践经验的催眠师实施催眠, 在催眠中,还有不少即使在学理上也是难以解释的神奇现象,例如感觉超敏现象(催眠师如果暗示被催眠者正有一块烧烫的金属放在他的身上,那么被催眠者的皮肤上就会真的出现烫伤的痕迹)、行动和知觉的分裂、记忆的恢复和催眠后遗忘症等催眠状态中常规出现的现象。这也就是催眠术为什么富有刺激性与挑战性的地方,也是迄今为止仍难以被学术界完全接受的原因之一。 乍一看催眠给人以神秘、魔术般的印象,这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是,认真研究一下催眠就会知道,催眠不是像魔术、占卜那样虚幻的东西,也不仅仅是催眠、被催眠这一单纯的过程,实际上,它有着非常严密、完整的理论,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大有作为的科学。

超意识催眠沟通与一般催眠的不同

一般催眠是催眠师利用催眠术与被催眠者的潜意识进行沟通。藉由直接暗示与间接暗示,引发被催眠者的原有但不被觉知的潜能。如果本身没有的潜能则可透过暗示的方式联想模彷出来。譬如设定一个情境,让被催眠者进入,利用情境的情况设定,由催眠者体验。当情境设定是愉快的,被催眠者可将原本的悲伤情绪做转换或释放。这些情绪的转换可以引发被催眠者本身的情绪愈合能力,进而达到催眠师预设的效果。当被催眠者带者转换的情绪回到现实情况时,遇到类似悲伤的事件时,原有的悲伤情绪将会减低,进而演变成习惯。但是,催眠是有时间效力的。因为这是新加上的情绪习惯,必须常常配合自我催眠的练习,才可能将新加上的行为情绪习惯定型,成为自己真正的习惯。

超意识催眠沟通是结合催眠、深层沟通、NLP为技术基础,融合心理学,超心理学,宇宙实像,灵学,行为分析为沟通理念,藉由个桉本身困扰已久的事件、情绪、心理、生理反应为探讨的媒介,由催眠沟通师引导个桉自己道出过程,并由催眠沟通师引导个桉深入了解自己的潜意识想要表达的意念。引领个桉通盘的了解事件始末,藉由语法的不同,让个桉自己体会在同一个事件上,深层的自我所表达的多种意念及情绪反应。超意识催眠沟通是让个桉去了解原本旧有行为习惯的形成原由,并从更超然的角度去理解这些事件的发生是为了什么目的,又要如何改善,让个桉心甘情愿的用自己提出的新习惯去取代旧有的行为,并愿意持续将新的习惯转成正向的行为。即为由当事者内心去解脱自己原有的束缚。
2011-10-6 #13楼
zhoufengno.1
一派掌门
进来长长知识.................版主辛苦
2011-10-9 #14楼
游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