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karts
无名小卒

[] 《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

-->
银白色的大地,几缕暖阳照透过窗户照射进来,总统在明媚的阳光中发表演讲,几架直升机在城市上空掠过……这便是我们所要目睹到的“明日之后”?这就是结局?

  继《黑客帝国3》之后,我们又一次和全世界人民一起,在第一时间观看到了这部世界级的大片。这部电影不像《黑客帝国3》那样,有前两集的巨大号召力为其撑腰,在首映时一度造成轰动,但它本身亦有一定的魅力,特别是它的题材和类型,均受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欢迎,对于阅历更多的影迷来说,和《独立日》出自同一人手下也是一个大卖点,这些已经让影片具有了一定的号召力。但显然,影片并不尽人如意,整个电影看上去像是一只毫无新意的甜筒冰淇淋,虽然也能解解馋,可就是不能让人尽兴。

  从制作规模上讲,《后天》无疑是导演罗兰德·埃默里奇最大的手笔。1.25亿的投资超过了他以往任何一部作品。仅就影片的CG制作而言,它绝对是一流的、顶尖的,真实与虚幻的界限仿佛在瞬间就被模糊了。对于喜欢看场面和特效的人来说,本片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然而它仅凭这点很难让人满足,剧作上的缺陷和拍摄方式的单一让它完全陷入了自己为自己设定的框架内。

  影片剧作上最大的败笔在于:它抄袭《独立日》!作为一部纯粹的商业片,《独立日》的剧本可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至少人物关系明确,剧情发展张弛有度,场景变化自然,情绪渲染也比较到位,留给影片发挥技术水平的空间也恰倒好处。在《后天》里,明显存留着《独立日》的影子,有许多甚至是一五一十地照搬沿用了下来!我们就具体地来比较一下两者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首先是影片整体叙事的动机。两部电影统领全篇的主导动因均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独立日》虽是科幻片,但人类面对的危机——外星入侵者却很少是直接出现在银幕上,而承载它们的那一艘艘巨大飞船不就是“天灾”的另一形式载体吗?从这个角度看,《独立日》同样是一部强调灾难的电影。以外星入侵者形象出现则使我们面对的“灾难”有了具体的意识和战斗力量,从而产生了更为激烈和壮观的视觉呈像。《后天》是不折不扣的“灾难片”,一场巨大的自然灾害成为了所有线索的导线,而这几乎是此类电影主导动机出现的唯一方式。

  两部电影的主导动机相类似,是类型电影都有可能碰到的事情,然而,它的进程却也是如出一辙。看看这俩兄弟是怎么做的:危机来到,人类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面临灭顶之灾。注意时间上的局促,这点在两部电影里都有所强调。然后是从政府到专家,再由专家到平民的一系列反应,最后是以一连串的惊奇事件,以及个人英雄事迹,解决了问题。实际上,埃默里奇的前几部片子一直都在套用这一叙事框架,所强调的细节也丝毫未有变化。

  在具体的细节设置上,我们能挖掘出更多的相同之处。请注意编导对“科学家”这一角色的使用。《独立日》里的犹太电脑专家在《后天》里换成了气象学家,所有的人物关系也都围绕着他展开。为什么要把“科学家”塑造成真正意义上的英雄呢?这首先是由于题材的需要。在这两部电影里,多少都涉及到必要的科学知识;其次是“科学家”这一角色具备了人物性格力量和解决问题的“双保险”:一方面,他有血有肉,能联系人物群,自身也具有一定魅力;另一方面,他不仅仅是一介武夫,他还有头脑,在叙事走投无路时,科学家会想出“出人意料”的“点子”,让问题“迎刃而解”。《独立日》中,除了科学家自己外,编导还为他配上了一个“助手”——技艺高超的黑人战斗机师,到了《后天》,“科学家”干脆自己上阵,文武兼备,同时又有一颗伟大的父爱之心,让这个人物成为了彻彻底底的英雄。这也是在重复着《龙卷风》的形象塑造。接着,以“科学家”为中心,展开了“人物阶梯”,其大致关系为:亲人、同事/战友、上级领导、普通平民。在《独立日》中,与科学家处于同一台阶的有:父亲(亲人)、黑人战斗机师(同事/战友),再以黑人战斗机师为中心扩展下去,引出了他作舞女的女友(平民)。另一条线索则引出了越战飞行员及其家人,在影片最后,这一条线索的人物又完成了由平民向英雄的转化。其人物台阶有三层:高层(总统、国防部长等);中层(科学家、黑人战斗机师等);下层(越战飞行员及其家属等人)。这三层中又各有支线,并最终汇聚成为一个阶层(人类)的群像。在《后天》里,这种层次也十分明显:高层(总统、副总统);中层(科学家及其亲属);下层(众平民),与《独立日》的区别在于,《后天》对每个层次的描写十分得笼统,每条线的叙事都粗粗带过,特别是到了中后段,焦点集中在了科学家与其儿子身上,让这部灾难片看上去成了一部像《海底总动员》那样,讲述“父亲历经千辛万苦寻找儿子”的“情感片”。

  除了“科学家”形象的延续外,其他形象及细节的设计也都是从前作里挖掘出来的,其中不乏经典影象的重复——好莱坞遭到龙卷风的袭击、自由女神像被冰封等等。其中,龙卷风袭击城市可以看作是《独立日》中外星人入侵城市的翻版,自由女神像更不必提,现在几乎成了所有灾难片中的必备画面。还有就是新闻报道,这在《独立日》中用得甚多,我至今记得《独立日》里,电视上那晃动不定的信号和荧幕拐角上出现的“FOX”字样。在《后天》中,电视里的画面不晃了,“FOX”的标志依然出现。电视报道在片中起到了串联两个空间的作用,但空间内的联系其实并不大。灾难之前的准备阶段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独立日》里面,卫星朝外星飞船飞去,最后撞开了花;军用飞机遭遇敌舰后被炸得破碎分离……在《后天》中,几架直升飞机飞往营地时遇到了强烈的寒流,机上人员无一幸免,这一段预示了灾难的到来,也强调了灾难的强大威力。但差别在于,《独立日》只展现了对手力量的一小部分,《后天》却直接点出了其杀伤力的最大限度——在短时间内让人冻死。在前文中我已经强调了,影片对时间格外重视,《独立日》干脆明确地划分了时间段落,而两部影片之间更为直接的对比,是在灾难来临前对一分一秒的强调,以这种方式浓墨重彩地点出危机来临的紧迫,强化时间带给观众的局促感,然后加快整个影片的节奏和速率。

  纵使《后天》和《独立日》有着这样和那样的相同与相似,但只要沿着这一范式下去,依旧是比较完整的。也许是埃默里奇知道两者过于雷同,为了打消观众把两部片子放在一起比较的念头,他刻意在影片的后半段做出了“变化”。在《独立日》中,当灾难和危机降临后,人类一方面是调动一切手段进行反击,影片在叙事上采用动作+情感的策略,且分配得当,动作戏也一直处于强大张力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具备了激烈的对抗。而在《后天》中,观众希望看到的“对抗”消失了,可以这么说,影片在父亲起程开始寻子之旅时,剧情就从高潮急转直下。父亲一路上并未遇到多少艰难险阻,唯一让人有些印象的便是同伴的死,可这个同伴在全片中根本没有多少展现其个性魅力的空间,倒是让另一个不时能抖出点笑料来的同伴牺牲来的更有感染力些。儿子那一条线的叙事仅仅是青春爱情戏和简单的动作场面。没有一个情绪支点来作支撑,也没有更多的悬念,留下来的,只是一点点苍白的记忆。到最后,父子团圆成了全片矛盾的终点,这让全片的意义只停留在了这个并不精彩的事件上,大投入做出的大场面成为了一种纯粹的摆设,而至关重要的矛盾焦点——自然灾害却在没有任何对抗的情况下自行化解了,人物面对的“问题”由“问题”自己来解决,这使得电影的正负转换失调,矛盾链锁在毫无张力的情况下释然了,观众对高潮的期待没有得到满足,最后一个光明的尾巴也让之前的所有努力看起来都无足轻重。

  总体看来,影片的情节在发生和发展段沿用了传统灾难类型的模式,与导演以往的同类影片一样,采用多了未知情节的组合,制造出悬念,为影片中所表现的灾难形象蒙上一层神秘面纱。在灾难“现身”这一高潮过后,影片希望不再走对抗+逃亡的路线,而是采取了与灾难本身无关的另一条线路:父亲寻找儿子。作为影片主体卖点的灾难情节以及对抗都或者小时或者退居其次,父亲能否找到儿子,以及父子的命运成为了叙事的核心。然而当父与子在未遇到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顺利重逢时,我们的一切形式期待都落空了,最后也没有一个集中的高潮,整部片子在莫名其妙的安全、稳定结构中结束了。最初的主导动机在最后自动解除,没有了英雄,没有了抗争,也没有了期待中的激情和刺激。

  埃默里奇属于那种比较喜欢以一种色调来渲染整个氛围的导演,蓝色是他偏爱的颜色,特别是在表现未来题材的时候。《后天》基本上是以蓝白为主,这其中,白色自然是冰天雪地,而蓝色则更为阴暗、压抑。在影片中,白色几乎成为了死亡的象征,而阴郁的深蓝色则给人以难以喘息的压力。

  在《独立日》里,有多处具有强烈视觉震撼的场景,而且多以两个空间的对比形成整体的突兀感。最明显的是以不同角度体现飞船的巨大身形,从或远或近的角度来呈现,另一点是营造出短暂的停顿,来达到静态与动态之间的对比,渲染末日来临的苍凉。《后天》继续延续了他的这些手法,片中龙卷风一场戏结尾处,房屋内的工人打开房门,紧接着下一个镜头便是一个大全景的城市废墟——两个空间凸显出了惊奇效果,也给前一场的动作戏划上了一个句号,在静止状态下展现整体的效果。

  影片最突出的仍是它的视觉及感官刺激。综观埃默里奇以前的几部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相似的地方:我们所居住、生活的世界到了他那儿,就成了一个巨大的战场。“战场”与“城市”是截然不同的,特别对于科幻、灾难题材电影而言,需要的是具有开阔视野的场面,要尽力避免表现过于繁杂的城市细节,这就需要把“城市”作一番修饰。《独立日》中的“城市”被夷为平地,而更多的动作场面则是在更为广阔的天空展开;《哥斯拉》里的“城市”成为了人与怪兽捉迷藏的“丛林”;《爱国者》更不必说,它本身即是战争片,而在影片所描述的那个时代,还没有如今的城市概念。《后天》在视觉上吸引人的很重要一点便在于,它又一次把我们所熟悉的“城市”变成了陌生的“战场”。在影片中,城市更像是远古时代的城池。龙卷风袭击城市的段落像极了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战争情节;洪水泛滥则让人想到了水淹七军;最后的冰雪覆盖完全让城市成为了展现视觉奇观的舞台,人走在其中更像是走进了一座历经浩劫的古城。从观众心理出发,把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会让人产生强烈的好奇之感。我们所熟悉的建筑在这时面目全非,从造型上就给人以很强的冲击。编导还不忘记在这里添加些许激烈的动作:正在做采访的记者被突然飞来的物体撞得老远;在公路上开着车躲避如炮弹飞来的物体;废弃轮船上与狼的追逐——影片总在不遗余力地添加进各种动作元素,来调动观众的胃口。

  德国人在此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声音的处理。由于是自然灾害,里面没有了轰鸣不断的枪炮声,也不再有过多的大叫大嚷,与《独立日》、《哥斯拉》、《爱国者》的炮火喧嚣相比,本片中的声音让人感觉平缓不少,喧闹与宁静总是以较长时间相互交替出现,感觉更有层次感,但是声音的层次并没有让影片好看,反倒是在有些地方让影片显得波澜不惊,再加上影片中比较多的全景画面,使声音更多的只是辅助和渲染画面,自身的创造力却消失殆尽。至于音乐,则完全是为了迎合气氛,只作部分的烘托和情绪提示,整个乐章没有一个响亮的主旋律,软弱、绵延,与《独立日》、《爱国者》的恢弘、精致相差太多。

  影片中体现出的意识形态倾向相当有趣,将政治时局纳入到影片当中似乎成了埃默里奇的招牌动作。当年《独立日》上映时也适逢美国大选,结果影片票房因此一路飙红,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更是毫不吝啬地把褒奖之辞献给它,称其是自己最喜欢的影片之一,为影片做了免费的宣传。而今,《后天》似乎也是借此机会来为自己抬价,甚至是向第三世界国家做自我检讨!暂不论此举的动机及意义,就影片本身而言,这势必会引起公众联系当前社会热点,展开一定范围的讨论,影片的票房也就有了保障。八年前的《独立日》让埃默里奇尝到了甜头,八年后当他再次面临同样情况时,他又怎么回放弃这个好好赚一把的机会呢?

  影片的英文原名为“The Day After Tomorrow”,制作者在其中赋予了一种深长的意味,似乎是对人类未来的命运产生了焦虑,不过,对于这样的影片,大可不必过多去猜度其中的韵意,它只不过是好莱坞片商们玩的一个噱头罢了。顺便说一下,中影将片名译成《后天》可以看作是中国自大片引进以来最烂的片名翻译之一!这个名字本身意义含糊不清,不具备任何的炒作价值,而且与影片原名以及电影本身有一定的差距。为什么《末日浩劫》、《明日之后》这些已经现成的名字不用,弄了个这样莫名其妙的名字?真不知道中影是怎么想的,简言之,就是完全不顾及观众受得了受不了!脱离群众!
#1楼
发帖时间:2008-05-19 12:09:32   |   回复数:0
游客组